欢迎光临,信息哲学与自由软件网站! |
[返回主页]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练习题 1-4章
(题型: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阅读理解题)
目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章 通过实践把握物质世界
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
第四章 认识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显著特征以及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标志是
A.科学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时代性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B.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C.古希腊罗马哲学 D.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3.“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与“人不能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体现的是
A.二者都是辩证法 B.前者是辩证法,而后者是诡辩论
C.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D.二者只是强调的方式不同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划分的唯一标准是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6 “绝对精神”是:
A 费尔巴哈的概念 B 尼采的概念
C 康德的概念 D 黑格尔的概念
7.哲学上的二元论指的是
A.唯物论和唯心论 B.先验论和反映论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D.主张物质和精神共同组成世界本原的理论
8.现代西方哲学的两股思潮即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实质是
A.客观唯心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形而上学唯心主义
9.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一种____
A 经验论哲学 B 唯理论哲学 C 客观唯心主义 D 主观唯心主义
10、对世界本质或本源进行探讨的哲学理论在哲学史上一般被称为:
A 本质主义 B 本体论 C 认识论 D 价值论
11.最早提出世界物质本原问题的哲学派别是
A.机械唯物主义 B.庸俗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
12.“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观点属于
A.客观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形而上学
13.下列说法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A.存在就是被感知 B.意识是万物的本原
C.理在事先,事随理变 D.物是感觉的复合
14.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哲学传统是
A.中国哲学、埃及哲学和美洲哲学 B.希腊哲学、波斯哲学和印度哲学
C.印度哲学、中国哲学和德意志哲学 D.中国哲学、希腊哲学和印度哲学
15.肯定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观点是
A.不可知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观点
C.可知论的观点 D.辩证法的观点
16.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是
A.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B.是否承认联系的普遍性
C.如何回答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D.如何回答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17.“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C.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D.激变论的观点
(1.1 参考答案)
二、多项选择题
19.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
B.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C.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的完整科学体系
E.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20.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
A.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哲学
B.绝对真理的理论体系
C.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理论体系
D.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的有机统—
E.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运动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2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是
A.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B.哲学是系统化的科学的世界观
C.哲学是世界观的系统化和理论化 D.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E.哲学就是世界观,世界观就是哲学
22.下列选项中,属于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的有
A.把精神看作世界的本质 B.主张意识决定物质
C.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 D.认为物是感觉的复合
E.认为绝对精神产生万物
23.下列各项属于现代西方哲学人本主义思潮的有
A.萨特的存在主义 B.孔德的实证主义
C.尼采的“超人哲学” D.马赫的经验主义
E.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
24. 下列各项属于现代西方哲学科学主义思潮的有:
A.萨特的存在主义 B.孔德的实证主义
C.尼采的“超人哲学” D.马赫的经验主义
E.逻辑实证主义
25.“形而上学”是一个来自西方哲学的概念,是取《老子》中一句话(“形而下谓之器,形而上谓之道” )翻译而来的,但这个词在今天的哲学理论中实际上有多种含义,下面属于这个概念的含义的选项有:
A. 与辩证法相对立的哲学方法 B. 求万物和人世之根本道理的学问
C. 关于“道”的思考 D.用孤立、静止的眼光理解世界的方法
26. 不可知论的著名代表是
A.黑格尔 B.费尔巴哈 C.康德 D.休谟
(2.2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范畴的物质是指
A 客观存在的物体
B 一切自然现象
C 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
D 作为物质普遍属性的客观实在
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3.“物质不是指各种特定的、实存的物质形态,而是各种物质形态所具有的共性”,这一观点属于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诡辩论观点 D.唯心主义观点
4、物质反映特性是____
A 一切物质共有的属性 B 植物所特有的属性
C 动物所特有的属性 D 低等动物和植物所具有的属性
5.实践指的是
A.人们适应环境的活动 B.人们被动的活动
C.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物质性活动
D.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精神性活动
6.意识能动作用的最重要的表现是
A.能够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 B.能够摆脱客观世界的束缚
C.能够反映事物的外在现象 D.通过指导实践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
7.“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这种观念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绝对时空观
8. 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进一步说明
A.意识是物质产生的基础 B.意识可以独立于物质而存在
C.电脑可以代替人脑 D.物质是意识产生的基础
9.作为概念,“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这一观点是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10.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根本分歧在于
A.统一于存在还是非存在 B.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
C.统一于运动还是静止 D.统一于实践还是认识
11.“存在就是被感知”体现的哲学观点是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12.“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观点是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D.辩证法的观点
13.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的错误是
A.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 B.不承认相对静止
C.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D.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
14.汉代大儒董仲舒所提出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命题属于
A.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D.唯心主义的观点
15.只承认绝对运动,不承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A.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B.主观唯心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朴素唯物主义
16.人的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
A.反映 B.正确反映
C.歪曲反映 D.虚假反映
17.想问题、办事情的正确出发点是
A.一切惟命是从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一切从效益出发 D.一切听从领导指挥
18.“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这一认识是
A.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19.现阶段我国最大的实际是
A.人们的文化素质有待提高 B.人口多,底子薄
C.经济上与世界脱轨 D.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0. 我国哲学家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这是
A 唯心主义的观点 B 形而上学的观点
C 唯物主义的观点 D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2.1 参考答案)
二、多项选择题
21.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主要缺陷是
A.把原子的属性看成是物质的一般属性
B.割裂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C.混淆哲学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的界限
D.把物质归结为某种“不可分”的实物粒子
E.把特殊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一般
22.哲学的物质观经历的基本历史阶段是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B.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C.自然科学的物质观 D.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23.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意识能动性的有
A.胸有成竹,料事如神 B.纸上谈兵,画饼充饥
C.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D.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E.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2.2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反映的哲学观念是
A.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 B.本质和想象的统一
C.发展中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总趋势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假象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着本质”,这一思想体现的是
A.一般唯物主义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D.唯心主义的观点
3.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____
A 对立统一的观点 B 实践的观点
C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 辩证否定的观点
4.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是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5.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在于
A.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B.事物的变化是否是稳定的
C.事物的变化是否是连续的 D.事物的变化是否是突发的
6.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现实”与“现存”的关系是
A.现存的就是现实的 B.二者没有区别
C.现实的既是现存的又是合乎必然性的
D.丧失了存在必然性的现存的东西,只要存在也是现实的
7.下列各项正确反映列宁说的“任何个别(无论怎样)都是一般”观点的是
A.普遍性就是特殊性 B.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C.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 D.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
8.一切现象都是必然的,客观世界不存在偶然性,这种观点是
A.不可知论的观点 B.唯物主义非决定论的观点
C.诡辩论观点 D.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9.在一定条件下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这种认识属于
A.诡辩论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相对主义观点 D.唯物辩证法观点
10.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 B.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C.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加 D.事物根本属性的变化
11.“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这一认识属于
A.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激变论的观点
12.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一认识表明
A.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B.矛盾是相互依存的
C.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 D.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1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是
A.是否承认事物是发展的
B.是否承认事物是联系的
C.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
D.是否承认事物的运动变化
14.规律是指事物现象之间的
A.直接联系 B.非本质联系
C.外在联系 D.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15.真象和假象的区别在于
A.真象表现事物的本质,假象不表现事物的本质
B.真象是客观存在的,假象是主观认识的错觉
C.真象从正面表现事物的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事物的本质
D.真象隐藏于事物的内部,假像呈现于事物外部
16.“因果律的一切形式都是从主观意向中产生的”,这体现的是
A.唯物主义决定论 B.诡辩论
C.机械决定论 D.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17.系统最本质的特征是
A.整体性 B.结构性
C.层次性 D.多样性
18.抽象可能性指的是
A.不可琢磨的东西
B.实质上是一种不可能性
C.在现实中虽缺乏充分根据,但在当前条件下可能实现的东西
D.在现实中还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东西
19.“机遇”表现为
A.纯粹的必然性 B.不可控制的运气
C.纯粹的偶然性 D.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
20.立足于必然,而又不忽视偶然性的观点是
A.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态度 B.一切唯物主义的认识
C.相对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21.“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一认识体现的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22.列宁曾指出,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指的“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这一认识揭示了矛盾的
A.特殊性 B.客观性
C.主观性 D.普遍性
23.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种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种观点属于
A.唯物主义决定论 B.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
C.相对主义诡辩论 D.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24.“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的片面观点 D.唯物辩证法观点
25.辩证法所理解的“扬弃”指的是
A.全盘肯定 B.全盘否定
C.既克服又保留 D.只批判不继承
26.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依据的辩证法原理是
A.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B.矛盾的斗争性原理
C.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D.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27.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多种可能性。从目前能不能实现的角度看,基本上可分为两种,它们是
A.可能性和不可能性 B.或然率大的可能性和或然率小的可能性
C.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 D. 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
29.有人提出“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主张科学研究要完全排除偶然性。这是一种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30.对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的正确理解是
A. 一种内容只和一种形式相联系 B. 新形式只能为新内容服务
C. 旧形式只能为旧内容服务 D.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3.1 参考答案)
二、多项选择题
31.对度加以正确认识和把握的意义在于
A.避免“过”和“不及” B.能正确认识事物的属性
C.能在实践中遵循适度原则 D.能正确把握事物的质
32.下列各项正确说明内容和形式统一关系的是
A.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
B.内容和形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D.任何内容都有与它相适应的形式
E.形式决定内容,内容反作用于形式
33.“只有逻辑判断才能相互矛盾,事物是不能相互矛盾的,世界本身是不存在什么真正矛盾的”,这一认识的错误之处在于
A.把逻辑矛盾与客观矛盾绝对对立起来
B.把逻辑矛盾与客观矛盾混为一谈
C.否认逻辑矛盾是客观矛盾的主观映象
D.以逻辑矛盾代替矛盾的客观普遍性
E.割裂逻辑矛盾和客观矛盾的内在联系
34.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统一表现为
A.现实性就是可能性 B.现实性包含新的可能性
C.可能性是未实现的现实性 D.现实性不包含可能性
E.现实性是实现了的可能性
35.唯物辩证法和现代系统论的关系是
A.后者的发展否定了前者的合理性
B.系统论深化了唯物辩证法
C.系统论丰富了唯物辩证法
D.二者的体系完全一致
E.唯物辩证法蕴含着系统论的基本思想
36.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这是因为
A.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
B.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C.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D.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E.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37. 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可以从以下表达中得到理解:
A、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走到自己的反面 B、人类的高度能动性不能完全排除受动性
C、事物发生了变异 D、人的产物到头来反对人自己
38. “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
秘的性质”。这种观点是
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C、历史发展中偶然性和必然性统一的观点 D、宿命论的观点
(3.2 参考答案)
第四章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一、单项选择题
1.检验一个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关键在于看它是否
A.被大多数人接受 B.对人们有用
C.易于被人理解 D.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2.相对真理的含义是指
A.相对正确的真理 B.不含有绝对性质的真理
C.暂时正确的真理 D.人们正确认识的条件性
3.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指
A.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实践总是要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B.某些真理是无法通过实践来检验的
C.不同的认识主体各自有不同的实践标准
D.任何实践检验都需要一定的逻辑证明作为其补充手段
4.真正驳倒不可知论的关键是
A.阐明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B.阐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
C.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D.说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5.理性认识的特点是
A.间接性和抽象性 B.直接性和形象性
C.间接性和形象性 D.抽象性和直接性
6.“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的观点属于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7.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它
A.具有主观目的性 B.具有绝对的确定性
C.对人类有用 D.具有直接现实性
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的本性是
A.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 B.客观的内容主观的形式
C.主观的内容主观的形式 D.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9.下列观点属于唯心主义真理观的是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有用即是真理
C.真理可以指导实践 D.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0. 作为哲学概念,“客体”的本质规定性是:
A 客观性 B 对象性 C 物质性 D 精神性
11.“真理可以变成谬误,谬误也可以变成真理”,因为
A.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B.真理和谬误可以任意转化
C.真理和谬误之间的界限是不确定的
D.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具有主观随意性
12.认识的主体指的是
A.认识和实践着的人 B.人的主观思想
C.人 D.思想家
13.真理的绝对性指的是它的
A,客观性 B.任意性
C.永恒性 D.不变性
14.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承认
A、真理既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 B 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C.真理中包含着谬误 D.真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而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15.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体现的是真理具有
A.客观性 B.绝对性
C.相对性 D.实践性
16.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
A.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具体的逻辑的统一
C.相对的暂时的统一 D.抽象的人为的统一
17.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
A.真理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 B.两种性质不同的真理
C.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 D.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18.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A.真理和谬误相斗争的过程 B.相对真理不断积累的过程
C.主观真理和客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
D.真理和谬误相调合的过程
19.有的人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是可靠的,而感性认识则不可靠,这种认识体现的是
A.相对论 B.唯物论
C.经验论 D.唯理论
20.“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属于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经验主义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21. 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 )
A、反映论 B、能动反映论 C、先验论 D、可知论
(4.1参考答案)
二、多项选择题
2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是
A.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
B.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
C.相对真理含有绝对真理的成分
D.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重属性
E.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既相区别又相统一
25.逻辑证明对实践检验认识真理性的重要作用表现在
A.它是实践检验的基础
B.它提供给实践检验以理论指导
C.它能给实践检验提供理论的根据和说明
D.它是探索、论证真理的唯一手段
E.它能间接地证明实践暂时无法直接检验的理论的正确性
26.“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像登山运动员登山一样,每登高一步,就接近顶峰一步。与登山不同的是,人们只能逐渐接近而永远不能达到真理的顶峰。”这段话包含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有
A.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B.每一个真理性认识的获得都是向客观世界的接近
C.真理的发展是不断接近客观世界的过程
D.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真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E.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4.2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练习题
5-8章
(题型:一、单向选择题:二、不定项选择题:三、判断题:四、阅读理解题)
目录:
第五章 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
第六章 社会基本结构
第七章 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主体
第八章 社会进步与人的解放
混合章节
判断题:
混合章节 阅读理解题:
第五章 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正确理解整个人类发展史的钥匙,关键在于将社会理解为
A.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B.思想观念的发展史
C.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D.民族发展史
4.人与自然相联结的中介是
A.社会意识 B.生产劳动
C.地理环境 D.社会关系
5.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指的是
A、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B.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C.自然界 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诸要素的总和
13.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的是
A.人口因素 B.意识形态
C.地理环境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14.“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意味着
A.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的过程
B.杜会发展不受人的思想动机的影响
C.社会规律等同于自然规律
D.社会发展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5.1参考答案)
二、多项选择题
3.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即社会存在,它包括
A.人口因素 B.国家政体
C.地理环境 D.思想观念
E.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B.社会意识完全独立于社会存在之外
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E.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7.列宁曾指出:“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这是因为
A.人们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去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B.只要按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行动,人们的目的和愿望就可能实现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
D.人不能认识客观规律,所以不能去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E.任何人都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2.人类的劳动与动物的活动的区别在于
A.前者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后者则是本能的活动
B.前者用工具生产物质生活资料,后者用自己的肢体获取自然界现成的食物
C.前者能积极地改造自然,后者则只能消极地适应自然
D.前者具有社会性,后者虽有群体性但无社会性
E.前者是精神性的活动,后者则是物质性的活动
(5.2参考答案)
第六章 社会的基本结构与文明进步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全部属于意识形态的有
A.法律思想、政治思想、宗教思想 B.自然科学、逻辑学、哲学
C.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 D.形式逻辑、伦理学、美学
2.社会的技术形态是指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其表现形式为
A.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B.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C.后工业社会-后文明社会-网络社会-智能社会
D.渔猎社会-农耕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3.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B.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C.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4.科学技术之所以是生产力,原因在于
A.它是与生产关系相对应的精神力量 B.它是高于物质生产力的因素
C4.它是生产力的独立因素 D.它是生产力系统中的渗透因素
5.列宁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这一概括表明阶级是
A.政治范畴 B.经济范畴
C.意识形态范畴 D.文化范畴
6.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资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产品的分配方式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劳动分工形式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7.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D.人与劳动资料的关系
8.在人类所有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A.血缘亲属关系 B.隶属关系
C.阶级压迫关系 D.社会生产关系
9.在生产关系复杂体系中,其中最基本的、起决定作用的是
A.产品的分配形式 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C.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D.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10.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因为
A.生产力决定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B.前者是第一性的,后者是第二性的
C.前者是物质的,后者是精神的 D.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11.国家政权的本质在于:
A 全体人民共同利益的体现者 B 全体人民共同意见的代表者
C 最有力量的阶级的意志的体现者 D
不同群体利益的调节者
12.经济基础指的是
A.一个社会中各种生产力的总和
B.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
C.一个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D.一个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13.在劳动资料中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
A.生产工具 B.运输设备
C.包装设备 D.劳动对象的容器
14.经济基础在全部社会关系中属于
A.阶级关系 B.思想关系
C.政治关系 D.物质关系
15.社会分裂为阶级的根本原因是
A.产品分配不公 B.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出现的私有制的结果
C.权力分配不公 D.一部分人以暴力对付另一部分人
16.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是
A.同一术语 B.同一术语,不同内容
C.不同内容 D.两个术语,同一内容
17.阶级划分的主要标志是
A.人们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 B.人们力量的强弱
C.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的不同 D.产品分配的方式和多寡
18.生产力中独立的实体因素指的是
A. 教育、文化、卫生
B. 经济管理、分工协作、预测决策
C.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D. 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
19.区分国家性质的主要依据是
A.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B.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C.人们获得自由的程度 D.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20.阶级的实质是
A. 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实行暴力
B. 人们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不同
C. 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D. 一部分人剥夺另一部分人的受教育权
21.国家的起源是
A.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B.文明发展的产物
C.社会中一部分人对另外一部分人开始使用暴力的结果
D.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签署契约出让自己的部分权力的结果
22.观念上层建筑又称为
A.政治上层建筑 B.思想上层建筑
C.社会思想 D.实体性上层建筑
23、 社会生产方式是
A、人口的数量和素质的统一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统一
24、下列各选项中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有
A、法律思想、宗教、语言学
B、数学、物理学、化学
C、自然科学、形式逻辑学、管理科学 D、哲学、逻辑学、语言学
25、阶级是一个
A、政治范畴 B、经济范畴 C、意识形态范畴 D、历史范畴
26、下面选项中可以用来完整表达上层建筑构成的是
A.法律思想和道德思想 B.政治关系和逻辑关系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6.1参考答案)
二、多项选择题:
1.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生产关系体系中起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
A.它决定生产力发展水平 B.它是生产劳动得以进行的前提
C.它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D.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E.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的性质
2.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
A. 特指意识的高级形式 B. 特指故意掩盖社会真相的理论、学说
B. 特指人类意识中的理性部分 D. 特指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社会意识
3. 下面选项中属于政治上层建筑的有:
A、哲学 B、道德思想 C、国家政权 D、法律制度
12.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A.选举法 B.法律思想
C.语言学 D.逻辑学
E.政府机关
15.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构成部分的有
A.产品的分配形式 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C.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D.生产工具
E.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6.2参考答案)
第七章 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主体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基本矛盾指的是
A.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矛盾
B.阶级斗争和人的自由的矛盾
C.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先进的生产关系之所以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由于
A.它不与生产力产生矛盾
B.它能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扫清障碍、提供可能性
C.它决定生产力的性质 D.它决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
3.恩格斯曾指出:“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历史时期的法的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所形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结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这段话表明
A.经济基础不决定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不反映经济基础
C.一定的上层建筑是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反映和表现
D.一定的经济基础是一定的上层建筑的反映和表现
4.阶级斗争的形式多种多样,其最高表现是
A.社会革命 B.经济斗争
C.社会改良 D.思想斗争
5.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A.革命暴动 B.科技的发展和进步
C.社会基本矛盾 D.阶级矛盾、阶级斗争
6.“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
A.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改变,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B.生产关系的改变需要通过革命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社会革命
C.生产关系的改变是一个无须人的参与的自发过程
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7.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C.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D.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活动
(7.1参考答案)
二、多项选择题
1.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的根本观点,其主要内容有
A.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B.人民群众自己对自己负责的观点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D.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E.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7.2参考答案)
第八章 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社会发展的
A.两条不同道路 B.两种不同的状态
C.两个不同的阶段 D.两种不同的结果
2.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A.自由不受必然性的制约
B.自由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C.人们可以任意创造历史
D.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是
A.理性、自由、享乐 B.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C.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D.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6.人的最根本的特性是人的
A.阶级性 B.自然性
C.社会性 D.抽象性
8.人类的解放指的是
A.拥有绝对的自由 B.摆脱盲目必然性的奴役
C.不受必然性的制约 D.摆脱客观规律的支配
9.主体选择是指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从自身的需要和知识结构、经验、技能出发,根据历史的客观条件和发展趋势确定自己行为的方式和方向的活动。这种观点表明
A.历史决定论和主体选择不一致
B.主体选择是社会制度产生的根源
C.历史决定论和主体选择相矛盾
D.承认主体选择同坚持历史决定论既不矛盾又相一致
10.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从必然王国进人自由王国的飞跃是人类历史的
A.起始阶段 B.真正的开始
C.终结 D.中断
11.社会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劳动将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这意味着
A.劳动已成为纯粹的娱乐消遣 B.劳动对社会发展将不再是必要条件
C.劳动已成为一种高度的自觉、自由的活动
D.劳动已不再是每个社会成员应尽的义务
12.人在任何意义上都是没有自由的,一切都是由必然性决定的。这种观点是
A.唯意志论 B.宿命论
C.历史决定论 D.经济决定论
(8.1参考答案)
二、多项选择题
2.确定人的真正的本质的科学方法,应当是根据现实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去确定,这是因为
A.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一般的人的本质
B.不存在共同的人性,或者说不存在人的共性
C.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D.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关系的改变而变化的
E.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人类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这一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观的含义包括
A.人们脱离必然性的制约
B.人们不再受自然界盲目力量的支配
C.人们掌握了自然和社会的规律,并积极地加以利用以实现自己的目的
D.人们不再受社会盲目力量的奴役
E.人们从此获得了无条件的、绝对的自由
5.有一种观点认为:社会规律给人的活动所提供的不是一种惟一的现实可能性,而往往是提供一个由多种现实可能性组成的可能性空间,何种可能性成为现实,取决于人们基于客观规律的自觉活动和人们的选择。这种观点
A.正确说明了人的活动与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
B.正确说明了坚持历史决定论与承认主体选择作用的一致性
C.正确说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不是机械决定论
D.夸大了人的选择活动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E. 夸大了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6.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包括:
A.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观; B.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C. 全面协调的发展观; D. 可持续的发展观;
(8.2参考答案)
判断题总汇
(正确选项填A,错误选项填B)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黑格尔的辩证法。
3. 一切唯物主义(除庸俗唯物主义外)都坚持反映论。
4. 存在就是被感知。
5. 世界统一于存在。
6. 个别存在于一般之中。
7. 在辩证法看来,任何个别都是一般。
8. 辩证法不承认任何事物的确定性。
9. 任何“定义”都是对事物复杂关系的一种抽象,因此都包含片面性,辩证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反对给事物下定义。
10. 辩证法与诡辩论的基本区别就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相互转化的条件性。
11.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12.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13. 现象是通过感官把握的,因而是客观的;本质需要通过理性思维把握,因而是主观的。
14. 现象是本质的,而本质也是现象的。
15. 形式是空洞的,内容才是丰富多彩的。
16. 现实性就是现存性,也就是一切现存的事物都具有的属性。
17. 现实可能性与抽象可能性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可以实现的,后者是不可以实现的。
18. 必然性是可以通过理性来认识的,而偶然性则不可以。
19. 事物都是偶然的,我们通过理性为他们建立起必然的关系。
20. 事物的必然性总是通过大量的偶然性来开路。
21. 感性认识直接来源于实践,而理性认识则是理性思维的结果。因此,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直接、更可靠、更正确。
22.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通过主体来把握。
23. 人类认识是有限的,因而只能认识相对真理,不能认识绝对真理。
24. 真理与谬误可以相互转化,说明真理与谬误之间也就没有什么客观标准。
25. 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因此真理都是相对的,也就没有什么绝对真理。
26. 某一次特定的实践并不一定能判定认识的真理性。
27. 归纳方法得出的理论具有或然性,所以归纳法是完全不可靠的。
28. “逻辑和历史一致”是一种机械决定论的历史研究方法。
29.
假象是一种错觉。
30. 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31. 历史是由人的有意识的活动所创造的这个事实,决定了社会没有必然的客观规律。
3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最基本动力。
33. 生产方式指的就是人们在不同历史阶段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各种技术手段的类型。
34. 经济基础是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合。
35. 意识形态属于社会上层建筑。
36. 划分阶级的标准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收入和社会地位的高低、所从事行业的不同,政治态度的不同等等。
(判断参考答案)
阅读判断题总汇:
(阅读下面个部分材料,然后判断各阅读材料下面的选项的是否正确。正确选项填A,错误选项填B,每一个选项单独评分)
(一)下面是造纸厂、塑料制品厂、和新兴的瓶装水公司各自关于生产经营的一些认识:
造纸厂把使用过的废水直接排放到厂外,要比经过环保处理以后再排放,可以更多地降低本厂的生产成本;一种难以降解的合成材料用来制作一次性饭盒目前“在市场上很受欢迎”;瓶装饮用水的销售将会增加生产这种饮用水的公司的利润。按照上述认识进行生产,各厂家都降低了本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因此这些生产厂家的经营策略经实践检验是正确的。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说,由于这些生产厂家有了经营效益,还可以在扩大生产的前提下,增加社会就业,因而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但是,在前两例中,生产厂家向环境排放了流体的和固体的有害废物,在后一例中,虽然为社会提供了净洁的引用水,但在总量上增加了整个社会用于生产净洁水的成本。有关专家计算过,分散的瓶装净洁水的生产,总体成本远远高于饮用水的集中规模化生产和管道化输送。而且瓶装水的生产方式,本身是对环境矛盾的回避。由此看来,无序竞争虽然可以提高单个生产厂家的效益,降低单个厂家的生产成本,但从长远来看,却会降低整个社会的效益,增加总体的社会成本。
上述事例说明:
1、 涉及到不同主体之间的不同利益的时候最好不谈真理,这时候只能谈价值
2、 对事物局部形成的认识,只要被实践检验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3、 对事物局部形成的认识,即便在该局部关系中是正确的,但只要与整体利益相冲突就不是真理
(二)
《传习录·门人黄省曾录》记载:“先生(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在这一段话中所要表达的意思是:
4. 天下万物虽然相通,但其中的道理却要由人来点明。
5. 天下万物之所以与人心相通,乃因为天下万物本来就是人心的表象。
6. 天下万物本来是相通的,这种相通的根据不在天下万物,而在人心。
7. 天下万物虽然与人心相通,但是如果遇上无心之人,那物对此人也还是等于不存在。
(三)
材料1
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种感觉构成了事物。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的产物。
材料2
笛卡尔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性是思维,物质的本性是广延,广延不能思维,思维不具有广延。物质和精神互不相通,彼此孤立,两者都是世界的本原。
材料3
斯宾洛沙认为,物质自然界是唯一的实体,其余的一切都是它的属性和具体样式。思维和广延不是两个独立的实体,而是唯一的物质实体的两种不同属性。一切物质都具有思维的属性,一切个体事物都有心灵,只是程度不同。
请根据上述材料对下面选项进行判断:
8. 材料1中的观点都属于唯心主义的二元论,因为颠倒了物质与精神的本原和派生的关系。
9. 材料2属于典型的二元论。错误在于否认世界的统一性,把物质和精神绝对对立起来,最后仍然导致唯心主义。
10. 材料2中的观点还是一种不可知论,因为这种思想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11.材料3是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它力图克服笛卡尔的二元论,但具有“物活论”的倾向。
(阅读判断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1 1c/2A/3B/4C/6D/7D/8D/9C/10B/11D/12C/13C/14D/15C/16C/17C/
1.2 19ACDE/20ACD/21ACD/22AB/23ACE/24BDE/25ABCD/26CD/
2.1 1D/2C/3B/4A/5C/6D/7D/8D/9C/10B/11B/12B/13D/14B/15A/16A/17B/18D/19D/20C/
3.1 1C/2C/3A/4B/5A/6C/7C/8D/9D/10B/11B/12B/13C/14D/15C/16D/17A/18D/19D/20A/
21C/22B/23D/24C/25C/26D/27D29B/30D/
3.2 31AC/32ABCD/33ABCDE/34BCE/35BCE/36ABCDE/37ABD/38AC
4.1 1D/2D/3A/4C/5A/6D/7D/8A/9B/10B/11A/12A/13A/14B/15C/16A/17D/18B/19D/20A/21B/
4.2 23ABCDE/25BC/26ADE/
5.1 1A/4B/5D/13D/14D/
5.2 3ACE/4ACDE/7CE/22ABCD/
6.1 1A/2D/3A/4D/5B/6B/7A/8D/9C/10D/11C/12B/13A/14D/15B/16D/17C/18C/19B/20C/
21A/22B/23B/24B/25B/
6.2 1CDE/2BD/3CD/12BE/15ACE/
7.1 1D/2B/3C/4A/5C/6A/7C/
7.2 1ACDE/
8.1 1C/2D/4C/6C/8B/9D/10B/11C/12B/
8.2 2ACDE/3BD/5ABC/6BCD/
判断题: 1B/2B/3A/4B/5B/6B/7A/8B/9B/10A/11A/12B/13B/14A/15B/16B/17B/18B/19B/20A/
21B/22A/23B/24B/25B/26A/27B/28B/29B/30A/31B/32A/33B/34B/35A/36B.
阅读判断题:1B/2B/3A/4A/5B/6A/7A/8B/9A/10B/11A.
云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哲学教研室 2005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