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信息哲学与自由软件网站!

[返回主页]


吟咏清流

 李极光


     “文艺要贴近生活”,常听得到这样的号召或表态。 但百姓们仍觉得贴近的东西还远不够。走入书店,翻开报刊,打开电视,坐进影院,不时有那么一些或玄谈、或呻吟、或九域之外的胡扯、或百年千年之远的戏说一类东西,在浪费着大众的生命和金钱。真希望让人轻松愉悦后提升心境的艺术,使人精神激荡、灵魂振撼的作品,能代大众说出心里话的“讽谏”,多一些。
       很多年前,有一首呼唤清流的小诗,其所“贴近”的“生活”一直延伸到当前。
       十多前,我已在旅游行业工作。 工作中不时有使人尴尬的时候:某大路口曾有一块巨幅画板,宣传的意思是“防止大气污染”,但那画板本身已是锈迹斑斑,尘蒙满面了,海外客人说:这是“请看大气污染”;客人有时对我们说:来成都旅游值得,但成都可谓“尘都”;客人拿着我们的人民币(有点旧脏而已,比现在大量的“破钞”是好多了)说:“你们自己瞧瞧!这该换新的了,这是国家的尊严,也关系到美观和卫生。”有时,我们一边背诵着导游词--锦江宾馆座落在风景如画的锦江边上--登临望江楼,远眺皑皑雪峰,俯看清流碧波,令人心旷神怡--一边想,如何在实际解说中加以变通和解释。这种时候常令人回想起小时候的成都。
       60年代,人正少年,确实在成都市内看到过“皑皑雪峰”。 更吸引人的是万福桥西北桥一带的大片树林草地,那些巧掌荡清波的鸭群,那些蝴蝶、蜻蜓、蛐蛐、金龟子、油蚱蜢,那些收获令人羡慕的扳罾、拉拦河网、下虾瓶、扇白杆的大人。最好玩的则是畅游于府河、南河、沙河和东风渠的清水之中,“拉长滩”(长距离顺水游泳),跳二号桥桥礅,真使人“不知今夕何夕”。星移斗转,当了多年知青回来,见到两河面貌似在日益衰朽(滨江公园还不错),加上投身旅游业,很有些话想说,但说不来,也不知对谁说。
       81年6月7日的《四川日报》第四版上,看到了一首代民宣言的诗, 那正是我们想说的话。我把它抄在了笔记本里:

临江叹

   作者:流沙河

 

哪里有“一篙春水”,
     看不见,看不见。
     循着江堤走,
     拍遍栏干。
     废液浊波水变黑,
     岂能“绿到江南”!

     快还我锦水清冷冷,
     快还我游鱼活鲜鲜。
     老愚公,那山还得挖下去,
     请派你的儿孙来,
     急治江流污染。
    (原注(大意):望江楼楹联有“送一篙春水绿到江南”之句。)


       诗虽是即兴之作,却为真情而发,写得好。因为抓住了大情势, 化用稼轩词句不说了,连那极简白的地方,都最传神。“看不见,看不见”,摇头不满之状,活画出无数人在江边漫步时的感触与情态,“快还我”,“快还我”,激切呐喊之声包含深情厚愿。隔段时间,我都要翻看一下这诗,也推荐给别人读,尤其是在去过江边之后。又星移斗转,终于,盼来了“一号工程”。我想,这诗对英明决策总是起了点作用的,哪怕只是间接地上达民心。这就是“贴近生活”的文艺,只是看愿不愿意与大众与环境灵感相通,想不想“为人民鼓与呼”。
         “一号工程”可骑自行车游观的部分日日在扩展,每骑游一次, 便见到显现出更多的美妙。曾去过一些旅游名城,几乎都少不了美丽的江、河或湖。已失去了多年盈盈秋波的成都,就快要“芙蓉如面柳如眉”,“回头一笑百媚生”了。我斗胆仿写一“诗”,来表达我与成都旅游业界现在的心情:

临江欢

 

正待送一篙春水--
望得见,望得见。
心循江堤走,
轻抚栏干。
一号工程变水色,
定能绿到江南!

喜府南河水重清冷,
又得见游鱼活鲜鲜。
市民们,努力雄起多帮忙,
救助成都母亲河,
迎来清碧映染。

      但愿流沙河先生在研究庄周之余,不满于这模拟的造作,亲自再写一个新的续篇,多好!
      回味过这多年前关注环保,呼唤清流的小诗,还得来纠缠文艺问题。 “诗人是镜子”(雪莱),“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应该如此。

(李极光作于1996年初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