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信息哲学与自由软件网站!

[返回主页]


“ 成都市农民工社会支持系统建设项目”
工作网络第1次会议
会  议  纪  要

    “成都市农民工社会支持系统建设项目” 20021230日下午,在成都火南社区服务中心二楼会议室举行了工作网络成员单位第一次会议,会议记要如下:

一、会议背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年轻移民反贫困项目”的子项目“成都市农民工支持系统建设项目”(简称“农民工支持项目”)由四川省妇联及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承担。

项目领导小组成员有:

       四川省妇联副主席 李泽影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 谭  深
       省妇联《分忧》杂志社总编兼社长 许  平
       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郭  虹
       省妇联《分忧》杂志社副总编 邱闻笳

领导小组的职能:

       联系各种支持资源

       设计不同时期的工作计划

       组织评估项目进展

       监督经费使用

项目的内容是:

       打工妹热线

       研究和服务者网络

       宣传与培训

工作计划安排:16个月,分三期进行。

上述事项也是会议通报的内容之一。   

二、会议简况:

    参加会议的中外人员共17人(其中法国1人),除领导小组成员2人外,其余为“工作网络节点”(即工作网络成员单位)的“节点特约研究员及协调负责人”(简称“(节点)协调人”)及承办单位人员。少数工作网络节点的人员因故请假未到会。名录如下

姓名

性别

工作单位

职务

职称

备注

 柯雷(法)

四川大学

 

博士生

节点协调人

许  平

四川省妇联《分忧》杂志社

社长、主编

 

领导小组及热线负责人

刘世庆

社科院西部大开发研究中心

秘书长

教授、研究员

节点协调人

冯  卫

成都市团校

副校长

 

节点协调人

贺  瑜

成都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

副处长

经济师

节点协调人

郭  丹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所  长

教  授

节点协调人

李远国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副所长

教  授

节点协调人

胡光伟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副所长

教  授

承办单位负责人

郭  虹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所  长

教  授

领导小组及承办单位负责人

高圭滋

四川省社科联

干  部

 

节点协调人

李极光

岚光智坊(NGO组织)

 

 

承办单位负责人

蔡彧岚

 

 

承办单位人员

陈  宇

四川农村日报

记  者

 

节点协调人

唐  平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教育培训中心

副主任

副教授

节点协调人

桂大成

省社科院

 

副厅级调研员

节点协调人

黄钦喜

武侯区火车南站街道办事处

民政科长

 

节点协调人

梁  竞

成都市疾病控制中心

 

 

节点协调人

陈永正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博士、副教授

节点协调人(未到会)

陈  煦

四川省行政管理学院

 

副教授

节点协调人(未到会)

裴庆昆

四川省总工会女工部

部  长

 

节点协调人(未到会)

罗华兰

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室

干  部

 

节点协调人(未到会)

何  睦

五冶培训中心

主  任

 

节点协调人(未到会)

 会议于20021330分开始,约17时结束。会议由郭虹主持。主要会议文件为领导小组及承办单位准备的《项目工作计划》和《农民工培训需求调查表》初稿,供参会者讨论。 

会议议程为:

1、网络节点(成员单位)相互介绍

2、许平、郭虹分别介绍项目情况介:背景、机构与分工、工作计划

3、发言与讨论初步议决事项

4、主持人总结 

与会者来自社会各界,使会议具有多学科、多角色、多机构、高水平、高效率、实用性强的特点。会议发言踊跃、讨论充分,达到了预期效果。会议及项目与目前的社区建设关系密切,成都火南社区对此次会议的支持和积极参加,就是很好的例证。法国博士留学生柯蕾的参与,使会议和项目产生了国际交流效果。项目邀请NGO组织——岚光智坊——参与并承担具体组织事务,在项目实施方面进行创新,既保证了项目的实际运作,也整合调动了民间学术力量的积极性。会议贯彻了党的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调动积极因素”、“使社会更加和谐”等精神。

根据会议的讨论和决定,由岚光智坊负责写出会议纪要,修订工作计划和调查表,编写第一期简报,并协助各节点单位及协调人迅速开展工作。 

初步议决事项有:

l        项目主题定位于“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支持农民工改善自身状况的努力,为帮助他们融入城市和城市生活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帮助”。

l        调查目的确定为:了解农民工目前最主要的需求;与改善自身状况最密切相关的素质提高问题,即具体的学习和培训需求。

l        工作及时间进度:明年110日之前提交会议纪要。尽快开始调查,3月底之前结束调查,415日之前提出调查报告,4月底之前召开工作网络的第二次会议。在此期间编写3期工作简报,反映项目进展情况。

l        项目的组织结构及分工为:

领导小组:综合协调,计划制定与执行指导,工作网络运行

承办单位:分忧杂志 ——热线咨询、宣传与培训组工作。

         社会学所——组织工作网络、制定计划并指导执行。

         岚光智坊(NGO组织)——负责实施调查,编写简报、联系网络成员、组织会议、参与研究。

各节点(工作网络各成员单位)——提供有关资源,配合项目进行研究和宣传。 

三、会议发言意见汇编 

    会议发言踊跃,水平高,内容全面,切合实际;部分问题上出现了富有积极建设意义的争论。现将会议发言整理简汇如下:

肯定项目,积极参与

    与会者从各自的工作角度充分肯定了这一项目的及时性和意义,表示了积极参与的意愿。有的表示要提供自己单位的现实资源;有的认为应增加更多的“方面军”,让更多的力量参与进来。为了使参与能够正式、有效,节点协调人希望把各自的单位作为网络的成员单位,特别是市级机关部门的同志,都表示回去后向领导汇报,作为单位参与更有助于工作的开展。领导小组表示将以项目组的名义向有关单位发出正式邀请。

制度创新,多资源介入

    发言中,强调了一个重点:农民工改善自身状况、融入城市生活主要靠“自力更生”,同时也需要社会支持,通过建设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与予支持。此举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使社会更加和谐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一般意义上的“社会支持”是远不够的,更不能只被当做国际慈善活动。而应该动员更广泛的关注,争取更多的资源。在这个问题以及相关问题上,希望参与各单位和个人在各自的工作范围内,形成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力求争取政府资源,使项目对制度创新有所贡献。政府介入,政策、资金等重要问题都能更好的解决。即使从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源、利用各种可利用资源加强反贫困力度来看,我们的全方位努力和争取政府资源也是必要的前提。

切实可行,宣传到位

    本项目中宣传占有重要地位。讨论中,大家对切实可行的宣传方式发表了各种看法。涉及到的方式有:因特网站、大众传媒、“成都通”、散发性册页、热线电话、杂志等,以及它们的结合方式。相关的,也涉及到农民工提高的组织与机构形式问题,除了涉及工会、妇联、计生、“打工者之家”建设等问题外,让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并依托社区进一步提高自身是重要途径。

依托社区,形成机制

项目主题是“支持农民工改善自身状况、融入城市生活”,是具体到农民工所在社区的工作。本项目能够与当前蓬勃兴起的城市社区建设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而且,根据我国特色,依托社区为主解决农民工问题最为现实可行。讨论中虽然提到了社区在解决农民工问题上的种种现实困难,但这正是一个需要探讨的课题,通过调查研究寻求解决之路。即将开始的培训需求调查将在社区范围内进行进行。

了解需求,有效培训

讨论中,最热烈的话题是围绕项目工作的基础——培训需求调查,以及怎样调查——进行的。“了解农民工最主要的、真正的需求”是会议达成的工作共识。会议对提供讨论的调查表初稿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为尽快形成修订稿提供了框架。按照会议意见,以初步确定将以开放方式调查农民工的“最主要需求”,同时,把重点放在改善自身需求中必要的培训需求调查上。相关的讨论使项目进行更明确了工作和研究方向与重点,也有利于后阶段的工作,以形成多学科、多方位的研究成果,如对策建议、论文、培训教材、计划与方案等,进而完成此项目。

其他

会议除介绍项目,讨论工作计划,讨论修改调查表外,还布置了首期简报的工作。会议发言内容既围绕中心,也涉及较宽的领域,对很多问题和事项都有重要参考意义。

附件 

“成都市农民工支持系统建设项目”第一次工作网络会议记录 

会议时间:20021230日,下午13:3017:00

会议地点:成都市百寿路九号火车南站社区服务中心二楼会议室

出席会议人员:项目领导小组人员,承办单位人员,节点协调人,社区负责人等;实到17人。

会议主持人: 郭虹

记录人及本记录整理:  李极光、蔡玉兰

整理时间:200313日~4

说明:根据李极光会议记录整理。原记录过程中有省略简化,特别是多人发言的讨论过程和内容有很大省略,可能有漏记、误记。除李极光的发言外,按发言顺序整理。所有内容未经本人审阅。 

许平:

(介绍项目)95年起与中国社科院合作进行农民工研究,四川省妇联主要进行打工妹的研究,前阶段的研究主要是从打工妹的来源地进行。随着农村打工族转向定居城市,项目延伸到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状况研究,研究农民工如何与城市相互接纳、融入。此次项目宗旨是:研究和服务,建立支持性社会体系。

       该项目分三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分三件事,一是建立工作网络、城市农民工的需求调查和项目简报,具体由四川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承办,由郭虹负责;二是由妇联具体承办负责的打工妹热线服务项目。三是宣传。第二阶段是培训与社区合作。工作网络和调查的情况由郭虹介绍。 

郭虹:

工作网络就是今天在座各位,还有几位因事未到会的。大家都在自己的工作中接触过农民工问题,也愿意为农民工做点事情,所以走到一起来了。网络的建立是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也是一个共同研究的平台。今天的会议也就是一次关于农民工问题的交流。为了真正能对农民工提供帮助,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查。按照项目要求,调查选三个社区进行。首先是调查农民工需求,这个工作我们将委托给岚光智坊做。然后根据需要确定怎样培训,项目计划是通过培训社区干部,由社区工作者直接对农民工提供帮助。今天是建立“研究和服务者”网络,准备开展调查、研究、联络各方面志愿者参与等工作。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是国家今后20年的努力方向,其中促进和帮助已经进城的农民融入城市,是加快城市化进程、消除贫困、维护稳定、达到社会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大家参与这个项目的共同初衷。请大家对项目和将要进行的调查发表意见,以便确定这个阶段(明年1月至4月)的工作内容。

柯雷:

这个项目非常重要,对农民工和民工问题管理都有好处。我强调:大量的管理部门认为民工带来治安、污染等问题。的确是有这样的问题,但要问问题从何而来。民工是边缘弱势群体,不明白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现在的社区对城市贫民成立了家,民工没有家,很孤独,发生了问题不知找谁,对政府部门害怕,如有的民工找我帮助解决劳资问题,城市的政府机构与他们的距离太大,这是很大的问题。这些部门是管理他们的,而不是为他们服务的。第二,我们的项目应深化城市机构对农民工的承认。第三,进城女孩容易受骗,内心很孤独,应该给她们提供一个共同的地方,说知心话,相互交流。还有一个是钱的问题,如果有一个专门针对民工的刊物很需要,除了学者写他们,他们也可以写自己的经历,北京在这方面作了很好的事,出了《打工者》杂志,专门解决民工需要问题。我发现,为什么好些民工犯法,是因为很多事他们不知道(如民工不懂得暂住证,就易发生纠纷;如规定、合同等)

{多人插话讨论:关于“三无人员” }。

--郭虹:柯雷半年多来在成都已经做了30多个民工访谈,对农民工问题有比较深的了解。

--郭丹:想了解《打工者》杂志是否面向民工。

--柯雷:此杂志与一个“打工妹之家”联办(把带来的杂志交给大家传看)。

--许平:(在打工妹之家)有几百个固定读者,面较窄。读的人是不太多。

--郭丹:我接触过许多打工者,他们的生活状态与该杂志表现的差异较大;而且很多人不读杂志。办杂志应真正面向农民工,让他们受益。

--许平:我们搞了《打工妹》通讯

--柯雷:民工最缺乏的是维权意识和知识,北京成立了一个维权组织,但很多人不知道。像成都市的管理条例和办法,这些是很简单〔可提供〕的,但是他们看不到。 

--冯卫:这事非常好。团中央要求我们搞“青年文明社区建设”,应该考虑把这个项目的内容加进去。我们对民工培训(主要是电脑)是要收费的,按规定只有下岗职工可免费(一次),(没有对农民工的专门支持性规定)。

--贺瑜:这件事很及时,很有意义,而且和市政府的有关行动是一致的。目前全市三大保险参与者有100多万,覆盖面较广,但对农民工这块是个空白。最近市政府的新政策,有些覆盖到民工,确定了很多义务、权利,最近要出台的《成都市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暂行办法》尤其注重解决农民工的劳动保护问题。农民工的特点是流动大、为期短、易受伤、养老无措施,只挣饭钱。上海、深圳等已有民工保险,成都刚起步,农民工还不能了解掌握好,以维护自己的权利。我回去要汇报,我们劳动部门有责任和义务告诉他们。可以给农民工进行培训,这个做起来应该不难,很容易做。目前农民工的保险与城市的险种基本一致,但水平可能低,即交得低享受得也低。第二个方面是职业培训问题,我们有优势,我们有就业局,对各行业各种证书培训没问题。有一个培训中心,我们可以提供条件,提供优惠政策。第三,希望调查表增加劳动保障和社会保险知识。

--郭虹:形势发展很好、很快。去年我们还在讨论民工保险有无可能,还只是说可能性。今年就有了,大环境越来越好。

--陈宇:这是件好事。现在,民工还没有融入城镇大系统。西方缩小城乡差距是中国要走的路。民工是弱势群体,需要城市的关注,才能帮助他们。我们有《打工一族》版面,主要是一些政策和信息服务。我们可以报道这个项目。

--郭虹:这次我们在成都选的三个点:火南、望平、金堂,就是希望引起市政府的关注。 

--梁竞:郭(虹)老师给社区所作的培训,反响很好。我们搞了很好的活动,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有影响。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劳动待遇很重要,现在民工是边学边干。还有电脑普及,农民工很感兴趣。还有保姆市场,潜力也很大,需要提高整体素质。技能高,报酬就高。现在很原始,不适应现代化家庭的需求。还有保安系列,大都来自部队,素质要提高,这对提高城市形象很重要,但需要素质教育,如气质、外语,改善他们的生存状况。民工还是能自觉接受计生管理的,一些人到城市改变了原有的生育观念。

--刘世庆:

这个项目很有意义。项目名称中,是用“支持”好,还是用“援助”好?提议用“援助”。涉及的工作有:经费,他们的要求。希望增加两项,一是“你最需要的政策是什么”,不一定是培训,可能有更重要的问题,或“你最需要的支持是什么”。二是对户籍登记的调查,现在登记的是什么,建议增加籍登记状况。再增加一项:家庭状况和子女教育。希望工作网络利用因特网,在因特网上宣传,(具体的建网方式,如挂在某局域网上) 

--胡光伟:可以把“成都通”利用起来,它们正在想发挥作用。把项目的有关东西和对民工有用的东西都装进去。{插言与讨论:利用“成都通”好。但不能互动。}

--李远国:我感兴趣的是培训农民工,他们的自我认识和地位都不同。如在荷花池,受过培训的、穿了“黄马褂”的农民工认为自己是“工人”,其他的人是“农民”。因此要培训他们学会“角色认定”,然后才是(培训他们的)法律政策、适应与健康。宣传量要精,要通俗易懂,要量大,如一页纸印它十万张。给他们建立单独组织必要性不大,最好是融入当地社区,成为市民,社区公民。{插话讨论:要脚踏实地,切实可行,有针对性}

--胡光伟:培训能否再基本一点,最主要还是培养“公民角色”,不是“农民工课”而是“公民课”。这样,亲和力大,不要增加隔阂,避免煮二道饭。工人有工会,农民原有农会,现在没有了。农民最惨的是无组织,可能得靠社区来代表,同时涉及其他组织形式。也应培训城市人对农民工的态度。要看民工需要什么,需要开放式调查。

--黄钦喜:社区普遍开展农民工工作依目前看不可能。政府部门就没这项(工作)安排,目标考核也没有这方面的内容。社区建设只针对社区居民,都根据这一条开展工作。试点可以开展,但推广有过程。第二,火南社区流动人口状况:常住三万多人,派出所统计的流动人口为一万多人,实际超过两万人,从事餐饮、建筑的较多。对农民工的培训应由劳动部门作。由于资质、师资、收费等问题,社区都不能搞(培训),资质在区里,师资力量没办法解决,无钱聘请,不像下岗职工(免费),民工不免费,无政策,也无地方出钱,因此很有难度。打工的收费项目是派出所(暂住证),办事处是计生费,这条很头痛,量大,登记了的有七、八千,管理很复杂(有打工、暂住、人户分离)。关于劳动部门(交往)和劳动保护意识问题。农民工进城缺乏保护意识,量太大,很多未签劳动协议,企业主为了自己的利益也逃避签劳动协议。又如,交保险问题,我估计办了的不超过5%,我们的餐饮业调查表明98%不交办保险,这也包括建筑行业,就没有为民工办保险的概念。因此,首先是机制问题,其次才是宣传问题。劳动监察机制太差,完全不到位。人太少,达不到力度。有上岗证的达不到50%。农民工的经济基础不支持培训。我估计80%以上都不行,也无此认识,因此培训难度大。

--郭丹:机制不善的现状下,要保护不太现实。公民教育原则上好,但有点空。暂不现实。我国的民工问题是政府问题。联合国和NGO都解决不了。

--黄钦喜:机制有问题,基层无处罚权,区以上才有,必需到区上。看来制度安排有问题。

--贺瑜:确实有一系列的问题,我相信已制定的新政策出台,力度会更强,肯定会更好 。

--黄钦喜:我们至少有六、七百家企业,不算个体,但只有一个人管 。

--贺瑜:我们的劳保机构没有脚,根扎不到基层。现已成立了基层机构,但编制还设不好。相信会弄好。现在非常薄弱,现在才划开职能,由政府财政出钱。

--郭丹:让打工者都知道法规很难,也无此必要。工作重点应放在企业主身上。

--贺瑜:我们要展开的宣传重点是企业。但也要向民工宣传。

--郭丹:现就业市场不平等,不易伸张权利,事实上存在歧视、不平等。要在此环境下寻找切实可行的,如找到农民工最可参与的方式,如单页纸印十万张。这种培训对政府来说,应该是公益性的。有只针对下岗工人的培训,为什么不能有针对民工的(培训)?

--胡光伟:如果民工是纳税人,就应该享受政府的公共产品。民工就是纳税人,只要在城市消费,根据流转税,他们就是纳税人。

--郭丹:如果要达到以后的支持和目的,这两张纸〔讨论的项目计划和调查表〕还不明确。热线情况如何?

--许平:由于电话费,打电话的农民工不多。

--郭丹:(如果建因特网)网络网管的技术是一个问题。民工每天打工的时间太长,目前为生存,我觉得对民工最好的支持方式是让政府出台(走到前台),我们应向政府提建议。

--许平:今天很高兴,这是新课题。现在想到的有可能无法操作,要从民工需求出发,要实际。我们的项目从点点滴滴的具体上做,也实际,也很有意义,只要能解决了一些人的问题就好。

--桂大成:只搞一个调研还不行。一是民工需求,二是政府如何支持。在一的基础上引出二,如(将民工支持等)列入政府的目标。考核、机构、人员、资金,也要从政府方面进行,形成给政府的对策、建议。如何管理流动人口{插话讨论:原来说市长是市民选出来的,只为市民服务。现在应该准许流动人口投票。农民工应是工会的工作,他们是工人。}

--郭虹:大家说的很多,涉及到制度创新。有些农民工在城市打工十几年了,小孩都(在城市)出生、长大、上学了,而无政治生活权利,要回家乡去选举。有行政法律的空白。调查表的设计不够大众化,内容稍窄了。政策支持是最大的支持,应把政策方面加进去。

--郭丹:调查表上的“高、中、低”级不明确。有些项目有交叉,有交集。设计上应再清晰一下。

--唐平:会议讨论了两项:项目的科研和项目的工作。我主张省的、市的能支持这一项目的方面军都进来支持。建议切入点从打工妹开始,不宜太大,可以涉及部分“(打工妹的)妹夫”。

--蔡玉兰:设计调查表时我们也感到一些问题,如交叉。希望大家提出意见。

--李极光:〔两次发言综合〕

欢迎大家给简报投稿。

宣传、项目工作和以后的支持系统应有一个基础,最好是建一个因特网站。这个网站最好是整合所有的弱势群体需要,而先以农民工支持系统项目切入。以网站为基础,结合使用各种实际可行的方法,如传媒、“成都通”、宣传品等,还包括打工者之家和专门的网吧都可以建在这个基础上。农民工是可以上网的,也有不少人在上网。要以网络这种目前最有优势、最具保存能力的方式来作这事,并扩大影响,争取政策,中国自己的网站可发挥很大作用,避免使民工认为,好事只是联合国做的。资金问题是个关键,希望能解决,现在的政府上网和一些公众网介入支持这事比较好{插话讨论:需要多少钱}。

对主题可以集中到和确定为农民工“改善自身状况,融入城市生活”。调查集中到“有需要改善愿望者”身上,相信这占绝大多数,要改善就要提高自身素质,这是不证自明的,要提高自身素质,需要学习和培训,这也是不证自明的,因此从培训切入调查是可行和有效的。

对调查表的修改,一是标题,可以定为“农民工培训需求调查表”。综合大家的宝贵意见,要增加开放式问题,明确农民工的最大需要,集中到改善状况的最大需要;要增加与行政机构打交道内容,如“有效渠道和交流方式”,关于保险的知识,远离家乡心情调适的知识,劳工意识,互助意识,以及考虑增加户籍状况即登记的是什么户口,另外,可以考虑重点调查打工妹,占到调查量的6080%,其余调查“妹夫”。

综合劳工意识、公民意识,不增加新的隔阂,更符合实际和更现实可行,可能还要增加“辨别和辨识”的培训,也可能这次不增加,先在此说说。要辨别城乡都有两种文化,明白该学什么,融入什么,也有反带领的融入。不能认为是我们城市来培训你们农村,不能说农民工落后、低档,虽然综合平均意义上,城市比农村先进。城市文明有好有坏,农村文明也有好东西,至少在传统优秀文化的可继续发扬方面是这样。培训城市人和企业主的意见也很好,哪怕先不进入调查内容。

--郭虹: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我们将做一个会议纪要作为这次会议的产出,副产出是希望向各方面传达一下信息。调查之后,结果可能不是我们预先设想的,但仍然有好处,是下一步工作的依据。我们要搞简报,希望大家把有关信息及时反馈、交流。调查时的情况也将反映到简报上。请大家谈谈第一期简报的内容。

--李远国:第一期简报应该送政府。

--郭丹:也把涉及的和谈到的问题简列一下,集中到课题。

--贺瑜:建议能否更正式的邀请成员单位和参与人? 

============

报送:项目组/谭深、省妇联、省社科院

抄送/发送:承办单位  协办单位  所有节点  特约研究人员 

撰制:岚光智坊

20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