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信息化
——对信息化的信息哲学思考
(云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关键词:信息化
工业化
信息进化
系统协调
社会转型
摘 要
:要贯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方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需要对信息化本身进行深入理解。信息化不能仅仅理解为信息技术或信息产业发展的问题,信息化将全面替代和创新传统工业基础,它正在带来综合的社会转型;广义的信息化应该包涵整个社会信息系统的协调发展,如知识化、文化、社会交往及其方式变革以及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教育水平的提高等方面的内容。应该从物质世界信息本性进化的高级阶段这样的高度来理解当前的信息化进程,以寻求对信息化进程中各种矛盾与偏差提供有效的探索工具,并尽量提供正确的理论解决和现实指导。
中国共产党十六次代表大会再次强调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现代化建设方针,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之所以把这一方针看做是“必然选择”,是因为信息化是当今整个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时代特征,信息正在现实地成为时代的主角,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只有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才能抓住时代关键,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跟上时代的步伐,利用时代提供的机遇,走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虽然我国在近年来提出的“信息化”概念主要指的是在生产和社会各领域对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但是,即便把“信息化”概念局限在这个意义上,它的实现也依赖于更广阔、深厚的基础,依赖于广义的“信息化”。
我们认为,广义的信息化是宇宙的信息本性的逐渐展开,是社会按信息本性进行合理结构,是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信息技术在世纪之交的突飞猛进,只是使这个过程进入了质变阶段,使它凸现出来。要真正地理解和操控这样的信息化,需要把它与整个物质世界的普遍信息本性及其进化过程联系起来,需要哲学的思考和把握,同时也促进哲学本身的创新。本文将从我们多年对一种“信息哲学”的研究的基础上,把狭义的和广义的两种信息化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希望由此达到对信息化的深入理解。我们的分析将从狭义的信息化进程开始,逐渐上升到广义的信息化。
由于这“两种”信息化实际上是一个整体过程的分别理解,所以,至少在本篇文章中,我们不再用专门的术语来对两者进行区分,一概称为信息化。但需要注意的是,狭义的信息化主要从技术和商业方面表现广义的信息化,广义的信息化则是狭义信息化的深厚自然基础,是狭义信息化的广袤大地;狭义信息化既可能按自然的本性实现广义的信息化,也可能离开“正途”而发生偏离和异化。迄今为止,两种信息化开始并行发展,人类需要按照自然的真正本性,把狭义的信息化纳入广义的信息化中,对其中的复杂关系,本文只能提出初步的研究思路。
一
从工业化到信息化,人类的生产技术方式正在经历全新的转型。信息化不仅仅意味着信息技术达到的层次,也不仅仅是通讯、电脑和网络的增加,从而也不仅仅表现为信息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信息化实质上是传统工业化和生产方式的全面扬弃和转型。
信息化必将是一个全球整体系统,或者说,只有全球整体的信息化才是真正的信息化。信息化在强化和加速着全球化。在信息化进程中,所有传统工业基础都将被改造和创新,使之成为整个信息网络中的一部分,或者用网络术语来说,就是使全球每一个生产环节成为包括卫星通讯在内的计算机网络中的一个终端或节点。因此,信息化将把生产力的社会化,即生产力的整体相关性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在信息化的全球趋势下,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必须做出调整,因为以后的工业化,只能是全球信息网络中的工业化,达到现代化的标准也就自然增加了是否信息化这一内容。也就是说,信息化进程将重新定义现代化。
智能化是信息化的基本内容。软件及其固化形态—微电脑芯片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可以看做这种智能化的一个形象体现。软件的本质是人脑功能、人类智能的延伸、外化和物化。安装了芯片的机器(这就是软件化),就具有了人类思维功能的某一方面,通过各种机械的、液压的或电子的装置,就可以自动地实现这一部分人脑的功能。而现在,越来越多的机械装置中安装了这样的芯片,使它们成为了“智能”的(脚注[1])。互联网把这种芯片的功能集合起来,就像人类的神经中枢统摄着全身的神经细胞一样,这样,互联网就成为一个巨大的覆盖在地球表面上的巨型计算机,使地球成为一个“智能生物集合体”。信息化的生产力最终将是完全依赖互联网的。尽管目前的互联网还远远没有达到整体统摄,它还只是全球无数网站的总和,其中充满着各种利益主体的竞争、对立、冲突、攻击和大量重复,但在这种竞争和冲突中,它会逐渐形成新的规范、协议(契约)和组织结构,发展它的整体协调性并且为新型的个性和自由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在这样的网络中弥漫着的智慧,将不再是单个人思维的代数和,而是人类思维。而原来的存在于单个人肌体中的人类思维将在互联网这种电子存在物中找到它新的载体。这将是整体的载体——存在于人类“外部”的头脑又把人类包含在其中。它与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并将在技术层面上把人类提高一个历史层次,继而在社会层面上要求形成更高级的人类主体。
各种类型、不同领域的数据库,将使互联网具有更高的智能。数据库是一种信息管理软件,从理论上讲,它可以把人类的所有知识都分门别类地自动管理起来,并提供高速的查询服务。人类的精神产品将逐渐地、越来越多地以各类数据库的形态存在于互联网中,供人类方便地取用。互联网中的数据库将像人类的大脑皮层一样,随着数据的积累和数据库之间的互联,而变得越来越“聪明”。互联网将越来越像是人类的体外神经系统和大脑。人类个体本身反倒像是这个大脑中的神经细胞。但将个性十足,内外嵌套。不过,前景如何,还要看我们如何把握与控制信息化进程。
现在流行一种说法,把互联网中的世界称为“虚拟世界”,把互联网中的商业交易称为“虚拟商业”。实际上,从以后人类生产和科学研究将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的趋势来看,那“虚拟”的东西,将成为现实的(脚注[2])。因为与其说互联网是人类现实世界的反映,不如说它是人类现实世界的一部分,它已经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交往的工具和场所。这一点的深刻性在于,“虚拟世界”的这种性质将使存在和意识在更高级的层次上得到统一。因此这不可能只是一个纯技术进化过程。
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全球生产力,将更可能科学地开发、配置、利用和保护全球物质资源,将有可能极大地用信息流来替代物流,从而减少物流,减少能量消耗,减轻生态压力。信息化的生产力将成为真正绿色的生产力,并通过人的努力来找到一条绿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
信息化的含义还远不止这些。
我们不能仅仅把信息化理解为“物”的提升,更要理解为人的发展。事实上存在着这样一种认识,信息化就是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其附加价值高;信息化程度高的国家将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等等。这些当然是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我国信息化进程首先需要做的就是使我国的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获得快速的发展。但是,仅仅满足于此还是不够的,甚至可以成为无意识的误导。
信息技术代表了先进生产力,而先进生产力的核心和它的智慧所在是人,是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劳动者。从根本上说,信息化是人的全面发展,而劳动者的状况和发展程度,则不能仅仅用掌握了多少技术来衡量。知识的积累、整理、理解、传播和普及、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从而教育的普及和发达、道德水平的提高、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乃至文学艺术的发展,还有以社会的政治、法律、金融、咨询、预测、计划机构和体系所体现出来的社会信息系统功能等等,这些都应该包括在信息化的内涵中。如果把这些因素忽略在信息化进程的视野之外,那么,这样理解的信息化将是片面而根基浅薄的,其实现将会是畸形的。
如果大量信息技术发展的同时,人的一般文化没有得到发展,那么,运行在信息网络中的信息就会是干瘪的、贫乏的,因而也将是没有市场的。事实上在快速发展起来的互联网络中就存在着这样的情况,表现出“工具的发展超过了内容的发展”。在大量涌现出来的网站中,没有可用信息,没有相应的数据库的情况比比皆是。高科技的互联网络中的信息不足和信息不全,这只是信息化片面发展的一个例子,一个象征。高速公路上没有汽车、用最新式的手机废话聊天,短信息发送低级庸俗笑话、高速打印机打印文字垃圾等等,这些都是片面发展的信息化的象征。它们象征着大量需要通过研究考察才能揭示出来的信息技术畸形发展内容。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讲,片面发展的信息化就是高科技工具承载低文化内容。这与古希腊和盛唐时期低科技工具承载高文化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此,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不能不使我们对什么是真正的信息化以及达到信息化的标准的问题作深入的研究。
因此,信息化应该把知识化、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等内容包括进来,把信息化与每个人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因为信息化就是人的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否则,信息化将走向自己的反面,即物化。是技术掌握人,还是人掌握技术,至少在目前,这还是一个问题。作为技术异化的一种表现,“技术掌握人”还只是表面的,在这个表面的背后,则是人本身的异化。技术异化只是人本身异化的高级表现形式。
三
信息化不是仅凭信息技术就可以发生和推动的,信息化的基础要求是系统协调发展,越发展对系统的协调要求越高。就我国近年来网络经济发展的实际过程来看,就存在着三个主要问题:一是过度商业化,歪曲了信息化,表现为以传统的东西包纳先进的东西,其代表是1999~2000年的网络投机热潮。例如所谓的“电子房地产和金融炒作”就是这样。其后果是打击了信息化的正常发展,歪曲了信息化要求的协作、共享与新型良性竞争,至于“那总也发展了网络”之类辩解则不值一驳;二是片面信息化,主要是理解为“信息技术化”并且认为可以单军突进,或不需要整体规划;三是以手段为目标,把技术完成等于社会目标完成,不考虑综合国力、综合资源基础、综合发展目标。
总结这些刚刚得到的经验,我们认为,需要全面、深入地认识信息化,有规划有控制有协调有市场机制地推行,以系统的配套措施来推行和保证计划;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势,发挥信息化的整体系统效应;防止过度商业化造成畸形发展;以信息化带动信息技术,而不是以信息技术单军突进代替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并系统地改造传统工业化,而不是仅仅以信息技术服务于传统工业化模式;以信息化带动社会优势发展和改造,带动全民素质优化,而不是仅仅把全民看作信息技术商品的市场和被动的推销对象;以信息化带动资源整合利用、增强综合国力,而不是仅仅把信息和信息技术当作孤立的商业资源等等。
四
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信息化进程不仅仅是一个发展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进程,也是一个社会发展、社会转型的进程。因为,全球信息化进程在促使生产力全面信息化的同时也在改变着原有的社会关系,催化着新的社会组织形式,激化着大量转型性社会矛盾,认识和解决这些矛盾,是掌控信息化发展方向的必要任务。
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使信息的复制变得越来越容易,这有利于知识的学习、传播和利用,却与长期以来对知识的垄断性占有形式发生着越来越尖锐的冲突。这一矛盾最典型地体现在知识财产权领域中。纸媒印刷时代产生出来的知识财产权体系,是物质财产权向知识生产领域的延伸,这种延伸本身包含着矛盾(创造者和所有者之间的矛盾、物质财产与知识财产以及更广义的精神财富之间在性质上的差异),在知识财产权实施的历史中,特别是在精神产品的存储媒介逐渐数字化的今天,这种矛盾就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在互联网中,在超文本格式中,精神产品的人类共同创造物的性质愈益体现出来,要用一种源于物质私有权体系的知识财产权法律把它归属于某一个人或一个公司,已经变成很牵强的事了。因此,以传统所有制为基础的知识财产权扩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例如知识霸权,信息剥削、跨国公司抢注发展中国家的基因资源等等),就变得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信息共享、信息平等的要求已经开始在更深刻的层面上成为时代的要求。1983年从美国发起,现在遍及全世界并且方兴未艾的自由软件运动就是这种要求的一种典型表现。自由软件运动提出的软件共享和一般信息共享的斗争目标,代表了人类信息化进程的重要因素(脚注[3])。自由软件运动的深入发展和全球扩展,必将深化我们对信息化的理解,并影响我们信息化进程的实践。
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是,自由软件运动引发了一种新兴的思潮:基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对传统知识财产权的分析批判(脚注[4])。这一思潮中比较激进的作者甚至直接提出了“反知识财产权”的命题(脚注[5])。这至少从一个侧面说明,信息化进程不仅仅是一个生产力的信息化问题,而且也会涉及到所有制变革。这也是我们在深入理解信息化的过程中应该科学、系统地加以关照的方面。
信息化必然和正在带来人的变化,在全球信息化过程中正在涌现出来各种新型的社会群体,改变着传统的社会分层和社会阶级结构。经理阶层的发展、以知识分子为主体成分的现代中产阶级的壮大,发达国家中白领阶层的增加,从事信息服务和咨询服务的人越来越多;互联网正在催化出新型的社会群体。“网民”这个概念已经远远不能概括这些新型的社会群体的性质和社会作用。自由软件运动、自由音乐运动、自由民族运动、自由硬件运动,反知识产权运动、“嗨客”(区别于“黑客”)(脚注[6])群体的崛起,以及其他各类随网络化而产生的电子信息族群,这些运动和新潮的互联网群体说明随着社会的信息化、网络化和知识化,改变着社会主体的成分和相互关系,新型的信息主体在产生并对社会进化发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需要对这些新型主体的社会地位、性质、发展趋势进行理论研究。
互联网大大地提高了知识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而且这种知识生产的社会化从一开始就是没有国界的。互联网就像公共交通系统一样,成为现代化的一个遍布全球的公共的共享平台。但这个公共的共享平台也充满着矛盾。需要分析互联网的“无国界”性质以及互联网上出现的各种“虚拟国家”、“虚拟民族”的性质、意义、影响和作用,这种作用和趋势正在与传统的民族国家疆界发生矛盾,同时,又在形成着新的“利益集团的边界”如跨国公司和大量非盈利组织等等。
在过渡中的信息社会,一方面是信息的超量涌现,另一方面则是同时并存的信息不足、信息分配两极分化。信息爆炸的实质,并不是信息太多,而是无效信息太多,是信息冗余或信息垃圾,是信息相对过剩。这种相对过剩,通过信息竞争有不断加重的趋势;与信息相对过剩同时存在的却是很讽刺的现象:大量企业因为信息不足而不能抓住正确的投资方向,整体的世界市场因为盲目投资而有节奏地出现经济危机。在信息相对过剩和信息不足这一矛盾背后存在着的是信息和知识的封锁、垄断、高价以及知识圈子的人为加固,把大量下层民众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下层民众排斥在信息化进程以外,或者是用廉价的低知识信息产品来充斥他们的意识。这起到双重的作用:既把他们作为“信息消费者”
“开拓了市场”,又把他们限制在高知识进程之外,信息垄断者继续保持他们相对的高信息态,从而巩固信息的阶级差别。这实际上是传统的阶级差别以新技术为手段的强化。这说明,信息技术本身并不能直接、根本改变原有的知识分化和分裂的社会状态,信息社会中依然存在着知识分化的马太效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深刻地要求着社会关系的变革。
上述这些矛盾必将和正在我国的信息化进程中表现出来,它们既是信息化进程的结果,也将反过来影响信息化进程的速度、方式和结果。这些问题是我国制定信息化发展战略所应该予以充分而深入的研究的,只有通过这样的研究,才能准确、超前地把握全球信息化潮流的脉络,站在时代高度,正确理解和实践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报告关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方针,真正抓住全球信息化机遇,努力走出一条社会主义方向的现代化跨越式发展道路。
——————————————————
作者:贾星客、李和宽,云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师;李极光,成都岚光智坊自由职业研究员。
联系电话:贾星客:0871-5818094;李和宽:0871-5516273;李极光:028-5431240
[1] 需要说明的是,就目前编程的方法而言,软件只是人类思维的形式逻辑部分,而更能体现人类精神本质的情感、灵感、直觉和辩证思维部分,还远远不是计算机所能够胜任的。尽管如此,软件还是起到了把人类巨大精神能量的一部分自动地转化为物质力量的作用。
[2] 有趣的是,计算机科学中用来表示“虚拟的”这一含义的英文单词“virtual”,本身就既表示“虚拟的”,又表示“实际上的”。
[3] 参见贾星客、李极光《论自由软件运动》、《论左版》,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1期,2002年第1期
[4] 其中主要作者及其作品有:马丁·布赖恩(Brian Martin,《反知识财产权》)、迈克尔·斯图滋(Michael Stutz,《把左版应用于非软件类信息》)艾德温·C·黑廷吉尔(Edwin C. Hettinger,《知识财产权正义》)、艾本·摩根(Eben Moglen,《无政府主义的胜利:自由软件与版权之死》)、罗德里克·T·隆(Roderick T. Long,《反知识财产权的自由主义者案例》。关于这些作者,请参见由贾星客、李极光等人翻译的《自由软件运动文献译文集》,即将出版
[5] 马丁·布赖恩:《反知识财产权》。
[6] 嗨客(hacker)一词是自由软件运动创始人理查德·斯多尔曼对那些热爱软件编程,主张协作和软件共享的人们的亲切称呼,也是构成自由软件群体的主体成分。1980年代以后,从嗨客群体中逐渐分化和新产生出专门从事非法进入别人计算机系统的一类人,这类人也被称为hacker。流行的译法是把这两种人一概称为“黑客”,但实际上他们是有根本的区别的。国外一些研究者主张把后者称为 cracker(垮客)。
-----------------------
作者:贾星客 李和宽 李极光(云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信息哲学研究室)
原文刊登于云南省 《社会主义论坛》200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