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软件运动与心理咨询创新[i]

 

作者:李极光、贾星客[ii]

 

文章摘要

本文以“信息哲学”[iii]为基础,结合心理学创新研究,分析探讨了在信息时的高端技术领域中与新范型技术体系推广结合的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实例——自由软件运动中的心理咨询活动。自由软件运动发展出了一种新型的宏观心理咨询,为心理科学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与发展揭示了一种新方向。

自由软件运动的心理咨询表明:心理咨询需要从宏观和深层重视人的社会关系本质。人格问题的全面解决要求变革资本主义“现行体系”。心理咨询总体上不是价值中立的(但在微观具体情形中,可有价值模糊的技术性应用),并要求更为科学的判断基础和操作方式;心理咨询虽然作用重大,但受当前社会矛盾的影响,其自身也存在着矛盾和问题,正在过渡与发展;不仅人格问题要在社会变革中完善,心理咨询本身也只有在此交互递归过程中实现其科学化并真正发挥其正确功能。心理咨询必需跟上信息化与社会化的进程,紧密联系伦理学“重返”哲学,并全面创新。心理学(及相关科学)将在新信息理论、信息技术、信息社会的基础上推挽整合,在生产力-文化-社会管理与变革的动态推进中自我更新,真正成为“人的文化社会的综合型科学”和有效的社会实践工具。

第一部分指出了信息技术(IT)和“软件社会、网络社会”尤其自由软件运动对心理咨询提出的发展要求;第二部分为实证分析作准备;第三部分以一个实案介绍自由软件运动的新型心理咨询;第四即结论部分,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与推断。

关键词:

心理学 心理咨询 宏观心理咨询 信息哲学 自由软件 伦理学

一、信息时代和自由软件要求心理咨询创新

1.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传统生产力不同,不仅在经济底层且更在全方位上,引导性地带动着社会的发展,尤其地,引发着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计算机软件和网络是观察这一重大现象的两大代表领域。

软件是信息技术的高级产物,正在成为信息社会的普遍基础。自由软件[iv]则使软件中分化出了新的种类划分——“范型”,即从社会关系实质上来划分的软件种类,其重要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技术领域,最明显地表征着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变革作用。自由软件揭示着信息社会内含的深刻变革。信息进化过程中,社会化规律通过信息的“自然的和社会的综合与抽象”,正越加普遍直观地呈现出来。信息的的整合、统摄、引领、翻卷嵌套、信息化、激发性、关联性、多重性等作用越来越强。

前进中的信息社会正要求将人的精神、社会意识与心理、文化等按照信息系统来予以认识。软件,是人的精神这一最高信息系统发展出来的一种新的外化形式(尽管还只是部分的,目前主要是偏逻辑和记忆部分的;但人工智能开发的进展正在加速),因此,软件、自由软件和心理科学这些研究信息性系统的领域就将发生直接的联系。而且,新的信息理论和信息技术还为此提供了新的研究基础和工具,信息、社会、软件、心理学将交互发生作用,产生新的变化。计算机网络,尤其因特网的出现及其向普遍生活领域的渗透,已经发生了远未引起应有重视的“虚拟社会”现象(实际上并不那么虚拟,它影响深远地与“现实”发生着交互作用)。自由软件和软件开源潮流等,也以网络为依托,形成了新的社区、社域及相关文化心理现象。更为重要的是自由软件在推行过程中,就出现了新型心理咨询这样的事实。

本文正是要揭示自由软件和心理咨询这两个问题所具有的深刻的内在关系。自由软件运动主观设定的目标和客观性质都是综合性的,是一场“以技术改造社会”运动(斯多尔曼《GNU宣言》,《自由软件运动文献集》贾星客、李极光主编、翻译,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这种改造也包括运用与发展心理科学及其应用。在信息进化规律催动的社会化进程中,软件与心理咨询这两个在传统认识与分工中相隔甚远的领域在自由软件运动中欣然相逢。而研究这个结合的高端代表,更有助于全面了解把握信息社会与电子时代的心理学发展。

 

        “心理咨询”这个事项和词语,正在流行,叫法也多,如“心理辅导、心理咨商、心理保健、心理治疗”等等,甚至有时还包纳了“精神分析(心理分析)”的意思。这些名字在专业的范围实际是有区别的,但本文暂按流行的说法,在一般的和广义的通称上,使用“心理咨询”一词,即指“(有关专业人士)以语言为主要形式进行信息沟通,通过启发、说明、教育和各种技术手段,助人或助人自助以改善心理的活动”。

但是,我们将在文中特别要分析介绍的,是自由软件运动发起者和领导者斯多尔曼所理解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咨询实践,这种理解和实践表明了心理科学及其应用正面临着新的发展,这与流行的心理咨询既相关却又不尽相同。

本文将要说明与论证的是,信息哲学与信息社会正在深刻提示心理科学的发展要求,包括发展心理咨询技术,发展一种全新的“宏观心理咨询(或社会心理咨询、信息咨询)”;心理科学与心理咨询将走向一个递归的过程,即携手新型的伦理学复归新哲学的指引和基础,探索科学性与价值观的结合,以便在信息社会中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心理学的价值干预问题,即与伦理学的现实结合问题,是文中要分析说明的一个重点。这既是社会与个体(或个性、人格)的关系问题,也密切涉及心理咨询的基础、方法与技术等方面,还揭示了心理咨询的更新发展问题。简单地说,从大量与宏观的角度看,社会的毛病和矛盾,必然地要反映到心理问题上来,或者导致心理问题,或者导致个性发展的迷茫。由西方部分心理学流派所影响并加上本土改造的流行心理咨询,一方面在探索与“思想政治工作、法律道德评判”的划分,一方面也在边实践边探索。这种待成熟的心理咨询体系(尤其是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心理咨询学)有必要注意推广的效用域和警惕发展中的偏差。这里面的关键问题可能包括:如何把握社会、伦理与心理的关系问题,继续深入研究潜意识主导还是世界观主导的问题,并得出更为科学的结论。

肯定地,已经处于实践中的心理咨询在解决个人具体问题和相当的社会问题上,有着重要作用。但本文想提示的是:一种新型的发展着的“宏观心理咨询”,则有可能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从更广阔和更根本的意义上说,个体心理疾患的治疗和个性发展辅导,要求立基于社会关系角度。心理科学在新信息理论基础上和信息社会条件中,既表现出重要性,也要求着综合性地更新发展。信息化提供了全新的社会条件,使心理学本质上具有社会心理学性质;新的信息理论提供了哲学基础,并要求将心理、精神现象全面作为信息系统予以研究;信息技术及其相关领域一方面造成了新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也提供着解决之道;同时,信息技术本身为心理科学研究和心理咨询的科学化提供了更加强有力的技术手段。

自由软件运动从特殊的高端角度,代表一种新型的心理咨询,表明着一种新型新产力及技术运动与社会精神健康的关系,示范着这类关系的交互行动,提出了有关的重要问题,要求着去研究与解决。

2.

心理咨询正处于蓬勃发展的进程中。神父、牧师、教师、文艺家、政工师、管理师、领导、老板、家长、长辈等等社会角色所承担的“思想认识、关系协调与心情改善”等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正被心理咨询接管、补充、丰富并发展,这同软件一样,也正在成为广泛而重要的社会生活基础之一。这反映了社会关系与活动的某些转移和变革,有着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合理方面。在适合的范围和情形中,流行的心理咨询发挥了相当“可行”的疗效和作用。但同时,这种流行起来的“人心工作”,也正在提出问题,例如与伦理价值的关系问题,与信息社会发展规律相适应的问题……等等。我们把这种流行的,针对个体和个别(很多时候它所表白的“社会性”实际是还原性的,即还原为个体的简单关系)的心理咨询称为“微观心理咨询”。在当今信息社会,微观心理咨询是带着自身的问题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自由软件则发展出了一种“宏观心理咨询”,这实质上要求着整个心理咨询事业的综合更新。

这种创新与心理学自身的发展要求也是相应的。我们认为心理科学并不是成熟的科学,由于基础理论流派众多,应用方法与技术不一,因此心理咨询学和心理咨询的现状也并无成论和定论。更由于心理科学的不可摆脱的社会科学性质(尽管有些地方和流派坚持认为它是“完全的”自然科学),加上社会关系与人类精神中的矛盾、复杂与动态变化性,心理咨询并非达到了可以津津乐道成果的时候。信息社会正在提出更多的问题(既有新问题,也有基于新角度和新基础重新认识的老问题),这要求着心理科学自身的发展、更新和变革。

在自由软件揭示的“技术改造社会”的变革中,在自由软件运动认识的社会正处于“正从物质实体对象时代对象转型到数字式复制时代”转折时期,在自由软件运动于软件领域(但不限于此领域)中发起了“左版(CopyLeft)”来跟传统版权(Copyright,右版)竞争与斗争的形势下〔参见贾星客、李极光《论左版》,《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1期〕,在自由软件运动向现行社会的“囤积霸占、榨取限制、现在的人们不关心人类利益”等问题发出质问并试图予以“正位”时,现行的心理咨询是以其所谓“技术手段”来“淡化”社会冲突以固守和维护某些“现行系统”呢,还是去促进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变革?这个领域已经提出了重大问题,心理咨询不能以“不在我的范围”来回避。自由软件运动表明,如今大的社会事项、社会活动或有影响的社会现象,决离不开心理咨询这一新型形式。微观心理咨询强调人的当下问题(即忽视或淡化社会变革问题),比如说“适应、认知”等,但是究竟应适应什么、如何适应、如何行为,如何真正认知?看来,需要发展的微观心理咨询若不与正在成形的宏观心理咨询结合发展,将无法发挥预设的作用,甚至有可能出现偏差。.

心理亦即精神,应该被要求作为信息系统予以研究。目前的心理科学从新信息理论和信息角度来进行研究却并不充分。尽管在计算机诞生后不久(上世纪50年代)就在美国产生了心理学中的“信息加工”流派,而且在计算机网络的萌发阶段(上世纪60代晚期),在美国又出现了基于“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重点在心理信息的输入、输出、语言、记忆、反应等机制研究上。这种从计算机科学汲取养分,强调科学实证化和技术化的工作,其直接结果是反对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和行为主义,强调了知识和理性的作用,并反过来对计算机科学也起了促进作用。但是,对于知识和理性必然涉及的世界观问题、伦理判断问题、社会-历史作用问题,仍然研究阙如。有人以心理科学的“独立性”为理由,反对纳入这些研究,但是一门学问的“科学性”不是靠割断内在联系来保证,而是要求跟上信息时代的统合性与一体化进程。心理科学,必需跟上时代。

计算机软件作为心理的直接外化物,直接信息表现,与人类心理有着极深的关系,并反作用于人类社会知识、意识、文化、情感等。自由软件运动作为一种发自社会高端的重大现象,作为必需以教育、宣传、活动等交互行为来进行推广普及的斗争性与竞争性社会活动,已经自觉不自觉地卷入到了心理咨询领域中,而且,这种咨询正在发展为一个操作重点和支撑领域。作为精神劳动者的软件师,作为开发-分发-使用精神固化产品系统中的各色人等,作为自由软件理念影响所及的社会关系等,也都被卷入到一种新型的心理咨询中来。

从信息哲学角度看,自由软件正揭示着一个历史过程:新型的“软生产力”正引领社会的全面发展与变革;信息技术提供着知识与精神成果的完全共享条件,并正预示着使人类生产由现成物料运用为主转变为量子级合成为主,奠定着解决所谓硬件或资源的“自然稀缺与人为稀缺”问题的重大历史转折基础。硬件稀缺或资源稀缺,是“现行体系”的“认知”根基,也是很多流行心理咨询操作的实质性方法基础。信息技术的发展把社会化、新型社会关系和共享合作的客观规律直观地呈现出来(例如,电脑网络和自由软件本身)。这些发展的启示是极为深刻的,揭示着关于人的自由和解放,显示着软件社会、文化社会、闲暇社会以及人的全面自由自主发展。在这样的社会历史变革阶段,人所特有的心理、心理健康及其保健咨询,既是目的又服务于目的。高技术与信息化与高情感、高文化极为相关(尽管现实中有矛盾的表现)。“知识经济”的深层实质是一个有关人和人的心理的问题,说到底,是有关社会关系、人的素质,人的创造力和智能,人的学习,人才培养,人的新生产形式和新生活方式等的问题。自由软件运动的实质正揭示着这个有关人的本质发展问题。人的问题,直接就有、就是心理问题。高技术进程中,新的甚至更严重的心理问题正在产生,而解决的方式和条件也在成熟。这要求心理咨询自我更新,去达成它所爱好的“适应”。

二、自由软件运动心理咨询的一些要点

对于自由软件与心理咨询的关系,及其对心理咨询进行的创新,我们以斯多尔曼的一次重要讲演作为分析研究的操作实案和基础文本,即《理查德·M·斯多尔曼在瑞典皇家技术学院的讲演》〔RMS lecture at KTH (Sweden), 30. October 1986.〕(后称“瑞典讲演”)(本文所提所引自由软件有关文章,请参阅贾星客、李极光主编与翻译的《自由软件运动文献集》,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这一篇演讲是自由软件运动的基本文献和代表作之一,体现了自由软件运动的最重要的思想,对自由软件的历程、技术、哲学与理念、实践与社会意义等方面,都有精彩深刻的讲述。同时,这次讲演活动也是一次高水平心理咨询创新的操作范例。

几个有关新型心理咨询的基础认识

在“瑞典讲演”的心理咨询中,有几个重点值得注意。

        一是社会发展的时代问题。咨询者(即讲演者)对高科技人才们作了大环境的认知辅导,即社会及技术已由物质对象时代或者“守恒时代”转型为数字式可复制数据时代。相对这种转型,既要求着行为、道德、“惯例”、法律的调整,也有着对这种转型的抗拒,一些矛盾造成了认识困惑与精神伤害,与心理问题紧密相关;而且,咨询者提出了一个较为科学的判断标准——对社会的伤害和对人类利益的符合。同时,“瑞典讲演”表明,心理问题在信息时代更为突出,成为了一个高端问题,要求着新型的、咨询目标直接指向健全社会和健全人格的(或结合解决社会问题与人心问题的)心理咨询。并以自身为例,演示了这种时代转换期所要求的大型团体社会心理咨询活动,即我们所称的“宏观心理咨询”。

        二是在软件发展史中,物质、道德、精神(即心理)三个方面分为三个层次并有机地结合着,每一层次的三个方面都存在着伤害问题。个人及社会的(受)伤害问题,是此一心理咨询的适应症、咨询要求和诊断基础。这一咨询以这种重要内容为特色,并以多种生动的方式(包含了教育、宣传、批判、论说、描绘、答问等等)进行认知辅导、心情疏导和价值干预,以此疗救各种精神伤害。这种结合特色值得参考。

        三是以自己的理念即世界观体系把自己的宏观心理咨询统摄到某种哲学中,并结合社会历史分析与验证来作为咨询的根本基础。一些重要的概念,如“共享、协作、复用”、“自由、递归”等,既是指导基础,也是心理咨询的内容和技术实施工具。我们认为,自由软件的贡献是在哲学和社会方面也启发性地提出了“递归”发展的问题:哲学必需在新的技术基础上更新发展,并对心理学、伦理学和美学作出全新的说明与指导,并且呼唤它们按现实要求“回归”哲学。

        四是心理咨询与伦理学的密切结合。瑞典讲演的心理咨询是彻底价值干预的——不仅在功能上,而且也包括目的与内容。瑞典讲演充分重视社会与人的交互作用,主张在社会变革中健全自己的个性;教育和认知辅导重在深刻动态的历史发展和内部规律;并把内省、外观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这种心理咨询的伦理判断采用了更为科学客观的社会-历史进程与伤害检验方法,并结合社会学、法学、舆论、传播学、美学、技术实践等佐证与手段,因而坚实、生动、有效,更适应宏观与高深的领域。

新型心理咨询的几个重要概念

在“瑞典讲演”的心理咨询中,有几个互相关联的重要概念,用以说明心理咨询的基础或关键内容与目标,或指称在软件领域中社会性心理疾患的病灶或诱因:

自由”——这是自由软件的核心概念。撇开其哲学意义暂不谈,在伦理学与心理咨询结合的意义上,自由不仅是咨询要宣达、说服的内容和目标,也是达成心理健康的方法、要求和标志。与自由相关的有“共享、合作、贡献”等概念。自由软件运动认为限制尤其人为限制,是一切重要社会问题包括精神问题的根源,而自由则是健康心理的重要基础之一。

囤积、霸占、私占、限制”——说明社会的某些人或某些体制,用这些方式导致了对社会及他人的伤害,因而导致了他人及其自身的精神伤害。

“激励”——在当代社会,这或是一种影响心理的重要外在因素,或是一种内在的心理过程,同时也是达到心理咨询目标必需分析解决的问题。斯多尔曼在信息时代或所谓“知识时代”重新强调这个问题,并把激励分为内部激励和外部激励,分别考察了它们对心理的影响。他认为在软件编程这样的工作中,内部激励的重要正向作用直接地呈现出来。对于外部激励,则有着社会赞誉和高额金钱引诱等不同形式,并特别指出了金钱激励的负向作用。讲演者揭示,在金钱激励问题上,常有被制造出来的误认知,如把问题歪曲为“(程序员)要不要吃饭”的问题。斯多尔曼说明,在信息时代,社会条件本质上已经不是能不能吃饭的问题,而是在美国IT人才争夺战(实质是维护垄断利益的争夺战)中的超高薪攀比和侈奢消费的问题。(这里涉及的现行激励体制和无约束的正反馈式的消费主义,极可能是当代心理问题的一个重大根源。)

Cynical——这表现了当代资本主义较为典型的心理问题。这个“涉泥可尔”的大致意思是“变得讥笑道德良心、玩世不恭、为跟随庸俗找理由”,简译则是“自欺”。瑞典讲演中对此作了入木三分的刻画。这是一种作者极反感的负向“心理防御机制”,是一种典型的导致心理障碍的内心冲突。讲演者看来对心理分析有过研究,尤其对受存在主义影响的流派有过研究,对IT新人群如蓝领、白领、金领各级程序师和自由编程人士有过调查。我们可以回顾一下萨特在存在主义哲学及其心理分析中的表述,萨特认为,自欺是意识到自由却逃避自由的态度;自欺不像“欺骗”那样故意隐瞒真相,但又不像“真诚”那样明白或愿意弄清真像,而是多少有点自愿地滞留于“涉泥,可尔”——进退不明的焦虑境地,不断地为选择摆脱焦虑作延期“选择”,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在萨特看来,人需要积极地自由行动。“他人的限制使自由客观化”(《存在与虚无》)。自由软件认为,软件限制同样甚至更加导致人的自欺,但也更要求和促使人为争取自由而行动。

选择/做”——自由软件运动不认为仅靠内省或劝谕可以解决个性问题,更不可能解决社会问题。咨询者直面现实,相信很多人或多或少都有“焦虑”,但人们可以选择做对社会有利的事,来解决问题,健全人格。这是一种重视动态和实践的社会心理咨询。

三、瑞典讲演:自由软件运动的宏观心理咨询

“瑞典讲演”十分强调和重视心理问题。讲演中,作者使用的spiritspiritsspiritualspiritually)一词——“精神”亦即“心理”,被提及数十次。

        自由软件运动的开展并不直接以心理学形式为主,也没有明显强调心理咨询要求。但是,自由软件是一个以技术改造社会,进向自由、协作与共享理想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前所述,在涉及作为行动主体或行为主导者及相关对象时,心理问题必然会被提出来。

瑞典讲演本身和讲演内容都表明,自由软件运动从一开始就是一场斗争。斯多尔曼生动而深刻地讲述了自己身处社会冲突中,自我的心理斗争与心理发展过程。社会冲突导致心理问题和心理伤害,因而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心理健康的咨询就必须进入实践。自由软件运动的斗争是合法的与号召自觉进行的,除了市场竞争和合法的“左版”与GPL(自由软件运动创造的一种确保软件自由性质的通用许可证)两个重要方式外,还离不开大量的宣传、解释、示范与教育与社域建设工作。在斗争与发展中,所依据的主体力量则是核心自愿者与计算机网络社域的构建与发展。这种情况要求着以一种宏观心理咨询来作为斗争工具与发展方式。

有求助者与咨询者,有“适应症”与“适应和发展”等心理辅导内容,有免除精神伤害和心理保健的咨询目标,有生动的信息交流沟通方式,即使从微观心理咨询的角度看,瑞典讲演也是比较标准的心理咨询。同时,它也有创新,表现为一种宏观心理咨询。这可以通过“瑞典讲演”的文本来进行考察。

1. 对精神伤害的总咨询

“瑞典讲演”指明自由软件的斗争对象是私权软件和私权软件主体(包括个体、机构和社会的“现行系统”)。咨询者指出,由于私权软件领域的“囤积、霸占、私占”,带来了三个层次三个方面的社会伤害。结合自由软件运动的其他文章看,咨询者指出了这样的问题:在技术进步的同时必须关注某种社会体制在社会高端引发着制度化的心理疾病。这自然要求着新的心理咨询内容和形式。

讲演者即咨询者说道:“我想证实并宣告:私占软件的实施既是在物质上浪费、也在精神上有害于社会,更是邪恶的。所有这三者都是相关的。它在精神上是有害的,因为它使每个与电脑有关的社会成员,沉溺于一种对于其他人在物质上明显是浪费的行为。而每当你为你的私有利益做某事、并且很明白这事伤害别人越多对你越有利时,你只好变得自欺,以维护你心中这样的一种东西。而且它是邪恶的,因为它蓄意浪费完成于社会中的工作成果,并导致社会的腐败。”

这说明了有心理咨询的必要:有精神问题和伤害,需要保健、预防和矫正。方法之一是良好认知,明确根源与道理:“这种伤害是通过私占软件和其他信息的企图而实现的,……接着将要驳斥那制造出来支持该行为的辩护理由,再之后我想谈谈如何跟这种现象作斗争,以及我正在如何与它作斗争。”

然后更明确地提出了三层心理伤害问题:“私占信息的想法在三个不同层次上具有伤害性。在三个不同层次上都有物质性的伤害,且每种物质伤害都有一个相应的精神伤害。”

2. 对第一层精神伤害的咨询

    “第一个层次就是阻碍程序的使用,它导致使用程序的人更少,但在实际上,为了减少使用某个程序的人,它所花的功夫不少于编写那个程序所付出的劳动。当你把让软件的使用定一个价格来作为一种激励——这是那些软件囤积者喜欢使用的词汇,而这个激励是激励人们不去使用那程序,这就是一个浪费。”

此层次的心理伤害则是:“有人故意设法阻断程序的共享,……他还设法逼迫其他人来帮他这样干。只要一个用户签署了保密协议,他实质上就已经出卖了他的用户伙伴们。倘若不追随金钱原则,他本来应该说,‘我喜欢这个程序,我的邻居也会喜欢这程序,我希望我们都拥有它’,但他却改口说,‘好的,把它给我吧。让我的邻居见鬼去吧!对这个程序,我将帮你防范我的邻居,只把它给我吧!’而这就是那种受了伤害的精神状态,就是那种说‘让我的邻居见鬼去,给我一份拷贝吧’的态度。”

这里栩栩如生地描慕了心理冲突、压抑、紧张、焦虑和尊严丧失。为了密切“咨访关系”和“通感共情”,咨询者还讲了自身的心理感受:“在有人要求我再来签订一个像那样的东西〔保密协议〕时,我明白了,那样做是错误的。我不能对别人做这种曾落到我身上并使我非常愤怒的事。”

3.对第二层精神伤害的咨询

“在人们想修改软件时,第二层次的伤害就来了,”这一层次的实体伤害即看得见的伤害是指,由于软件不开源与禁止修改而带来的巨大浪费,而对应的心理伤害则是“巨大的挫折感”和“故意被刁难”。精神打击和沮丧失望带来了心理伤害与问题。信息的共享、复用、自由、连贯、流畅等本性,以及可用性和有用性,都关涉到发展了的社会与人的本性,对此的任何伤害也必将是重大的心理伤害。自由软件提请人们注意所谓市场惯例、商业利益背后隐藏的精神伤害。

讲演者不仅注意到了“多关系咨询”,而且非常明确地指出精神伤害的“源”,并指明这种伤人之源也将是自伤之源。对比现在流行的心理咨询喜欢强调问题的无源、问题只在自己(如过分强调“弗洛依德源”或“心态不好”),自由软件运动从源头解决的努力应该更为科学、更有说服力也更为可行。咨询者指出,伤害他人也会伤害自己,伤人者自伤:“〔这种精神伤害〕是出于狂妄自大的精神”即“这是我的软件或我是天下第一”的心态。这种自大心理制造出对他人的心理伤害:“〔不能为合用而修改自己的电脑软件,生活就被别人控制了〕看到这点的人绝对会变得气馁:‘努力改变那些事没有用,它们随时都在变坏。甚至根本无法与它理论。……,我不会再犯傻并懒得再去想它’。这种精神,这种消极情绪,正是由于在你有着公益精神的仁慈之心时,却不准许你让事情变得更好的情况下产生出来的。”很明显,这些被逼迫的或自我软弱的“消极情绪”造成了心理伤害。消极与压抑正是常见的心理咨询“适应症”。讲演者更指出,压抑积极的公益道德要求会导致心理伤害,并且会“分发”即传染心理伤害。

4.对第三层精神伤害的咨询

第三个层次的伤害可能更严重,讲演者称其有某种精神病症状的倾向。

“第三层伤害在软件开发者自己之间的相互作用之中,因为任何知识领域都是在人们能汲取他人成果之时,进展得最快,但信息所有权明显地是有意要防止所有其他人这样做。”为了保护这种私权,“他们确定,进入该领域的每个新阶段都必需从头开始,……编程领域中的人已发展出一种方式,来浪费他们的大量时间,……为何存在编程人员短缺?因为有着知识产权。程序设计员们已安排好要浪费掉他们所做的一半成果,因而我们似乎需要两倍的程序员。……人们正在浪费大量的资金和时间。〔他们一边浪费生产力,一边要求提高生产力〕这里有着一点精神分裂症的东西。”

真正的精神分裂症,已经超出了通常的心理咨询范围,该是精神科大夫的事了。好在,是“一点”,尚可咨询。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相之一是严重的逻辑混乱,而编程领域里的确有点意识混乱、行为倒错。程序员们把握着信息社会的技术高端,但是若不注意,则可能是“危乎高哉”……

讲演者进而分析这一层心理伤害:“对应……的这一层次的精神伤害,是针对科学合作精神的。科学合作精神曾一直是如此坚强,以至于战争中交战国的科学家都会保持合作,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正在做的事与战争无关,那正是人类的长远利益。今天,人们不再关心人类的长远利益。”

讲演者把心理伤害与伦理伤害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分析,并把心理健康与人类的长远利益紧密结合,为心理咨询的发展重辟了新的方向。

5.对神经症的咨询治疗

神经症是令心理咨询摩拳擦掌的对象。而“瑞典讲演”在结尾的高潮处,则明确地针对神经症作了咨询。

瑞典讲演为神经症指明了一个新的发病-治疗因素:“激励”。一种激励是导致神经症的,即对程序员的“(超高额的、损人利已式的)金钱激励”,另一种,则是保证心理健康并可疗治神经症的,即自由软件揭示与倡导的、发自人本心的编程乐趣与助人为乐热情的自激励,和由此而来的他激励如社会赞誉。我们认为,自由软件运动对激励问题的分析,对心理咨询的诊断、技术和疗效是一个重大的启示和贡献。

斯多尔曼说道:“因此,社会所需要的贡献,不是这些人人都怀着这种〔金钱〕激励而制造的私权软件,我们真正想要的贡献是自由软件,看来我们的社会在走火入魔,因为它给人们一种去做不太有用的东西的激励,而没有提供做有用事情的激励。最后,当一个个体经常是在他人的、于该个体无益的行为中才能受到鼓舞时,我们称此为一种神经症neurosis)。时下的社会正盛行着这种行为潮流——鼓励程序设计员们做无益于社会的事。”

神经症(也译“神经官能症、精神神经症”等),正是一种现代病、工业病,而且很可能是一种高科技的高发病。一般认为,神经症源于长期焦虑、紧张、压力,发自无法排解的或清楚或莫名的内心冲突。但现行心理咨询各家对具体病因及治疗主张则有不同,有主张内源致病主要是解决适应问题的(“不要怪环境,要怪自己有毛病”),有主张重视社会改造的(如弗洛姆),后一派似乎时下不很“景气”。

目前,心理咨询界把对神经症的诊断通俗地表述为持续相当时期的“损人不利已”。斯多尔曼更强调了“不自主自由”的因素。限制他人、受制于他人、接受无益个人的激励、做无益社会的事,就导致走火入魔和神经症。

作为咨询,斯多尔曼以自己为例,给出了治疗方案:做有利社会的事,搞自由软件,“我不随潮流。我愿意认定我是个社会的好成员,正在贡献着某种东西,而不是感到我在成功地盗窃社会,而这就是我下定决心为我所为的原因。但每个人至少都有一点烦恼,这是因为他们觉得正拿人之酬而去做并非真正有用之事。因此,让我们停止为为了这种激励而〔只好〕去做错事的观点作辩护,并让我们至少努力做出一些安排,激励人们去做正确的事,那就是制造自由软件。”当今社会,时代转型、竞争激烈、冲突汹涌,人人都有烦恼,处处有神经症的泥淖,对此,斯多尔曼给出了他的咨询解决方案。

四、结论

        从对瑞典讲演的分析可以看出,自由软件与心理咨询的关系明朗且紧密。而自由软件运动中的心理咨询,更提示了一些非常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1.基础理论创新的要求

信息社会要求心理学的更新与发展,这一要求由自由软件运动直接而具体地呈现出来。

人的精神即心理,应视为最高最复杂的信息系统。从信息进化表现的“递归”规律(这是对唯物辩证法的一个补充与丰富)看,心理学有必要结合伦理学重返哲学,并且在此过程中都得以综合创新。只有认清时代,明确社会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才能重视新问题、找到新角度,只有在正确地雄视历史发展与人的本质与存在的高度,才能弄清与解决身心健康与信息社会、“知识经济”与人才培养、产权体制作用变化等等关系。信息时代不仅为心理学及其应用提供着更优越的技术手段,同时也要求着哲学级的创新,尝试着新的社会组织方式,产生着新的社会心理问题与解决方式。必需有全新的理论基础,才能真正从根本上解决认知问题(而非许多流行心理咨询的浮浅认知),才能明白IT时代社会与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例如:是为了人的身心健康、自由协作、人类利益,还是为了求取非自主的“激励”?

信息化与社会化提供着心理学新发展的基点,心理咨询的提高关键不在于既有的“权威和圈子”,而在于真正的与时俱进。

2.心理咨询要创新

自由软件心理咨询提示了心理咨询的创新方向,即一种新型的宏观心理咨询。这需要先看看自由软件心理咨询与时下流行心理咨询的关系,作些比较。

心理学流派甚多,无论是理论心理学、应用心理学还是心理咨询学都如此。比如有强调世界观人生观与理性的,也有突出非理性的;有着重于孤立个人(对群体也采用视同个人的方法),也有较重视社会关系的。又如在应用上多数主张价值中立,但也有主张伦理干预的。认知上有表浅引导的,也有从本质上深入启发教育的。

至于心理咨询,也是流派甚多,甚至有所谓无派的杂烩式咨询;在咨询目标、什么是“健全人格”、“人与环境的关系”、“如何达到”等等上,看法与操作也各不相同。我们暂称时下流行的心理咨询为“微观心理咨询”。

指导现行心理咨询的应用理论“心理咨询学”,大约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其直接起因是大萧条时代的“职业指导”问题。在其产生阶段就有双重使命:缓解人们的现实心理问题,也从非根本的角度缓解资本主义的社会问题。到现代,心理咨询有了长足发展,也发挥了相当作用。一般认为,(西方)心理咨询流派目前是鼎足而三的局面:精神分析或心理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从前面的叙述看,自由软件心理咨询受前两者影响很小(但有汲取),而与人本主义这一流派较为接近。

人本主义心理学通常认为由马斯洛创基,后来的主要代表则是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咨询其实也是对一些小流派的概称,这些小流派的的共同点则是人道主义传统和现代存在主义思潮,主张个性解放,强调人的意识的选择和自由,看重人的潜能与自我实现。哲学上,有着从胡塞尔现象学到海德格尔再到萨特存在主义的轨迹(尤其萨特的自由基础上的英雄主义),同时也自有发展。按中国说法,这一大派是一种性善论,实践中很适合发展与辅导的心理咨询。

马斯洛的理论是一种需求层次理论,他认为最高的层次是自由创造和自我实现,只有达到这一层次,才能有最深刻的和丰富多彩的内在幸福感,感受到最高的愉悦,达到“颠峰体验”。马斯洛还认为这种主观感受本身是最高的奖赏和鼓舞力量,是一种内在激励。罗杰斯提出了“以人为中心”观点,主张心理学应该成为“健康人”的心理学。他们的咨询参照物恰恰并不是时下流行的“平均化与常模化(即按大多数人的样子生活与保有心情)”,而是以自我实现者为榜样和目标的、向上引导的动力进程。

从上文的解析看,自由软件心理咨询对人本主义流派有较多的承继性,但又不完全相同。应该说,自由软件的心理咨询对“理性-情绪”疗法、“现实”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等流派也有借鉴,但也并不相同。斯多尔曼显然非常重视社会及社会关系,而不是像人本主义流派一样仍有忽视社会的倾向。自由软件特别重视了发展了的信息条件和社会新现象,例如“软件囤积者”与精神伤害的关系等。

对另一个很重要而时下却并不予以重视的心理学家弗洛姆,自由软件不论主观上是否有所继承,但客观上却有异曲同工之处。而拜时代之赐,自由软件还增加了更现实的行为——以高端技术改造社会,即把进步社会实践作为咨询和治疗手段。

作为很成功的心理咨询,斯多尔曼运用了语言为主的信息手段,对听众心理的各个方面和过程施予了有效的影响(讲演中,听众有多次热烈鼓掌)。

心理学是一门发展中的科学,甚至可以说远未成熟,心理咨询同样如此。不可否认,发展到现在的心理咨询发挥了相当的治疗作用和社会功能,且在其较适应的范围,如某些微观具体的情况中,功效明显。与处于发展过渡时期且颇存争议的流行心理咨询相比,自由软件的心理咨询有重大创新,宣示了一种“宏观心理咨询”。

3. 心理咨询创新重点之一:伦理干预

一般流行心理咨询中,价值中立与不作道德干预的声音很强,即使有干预,也只主张功能干预(就表层咨询目标与“可行”方式来探讨优化与选择),而不主张内容干预(即不问目标确立的深层基础,不管“该不该”和“对不对”,只管“行不行”)。这在一些微观具体情形中是可行与有效的,在一些急须应急治标的时候也很必要。但是,这其中也隐藏着问题,仍然需要努力地探索解决。自由软件的“宏观心理咨询”则完全不同,是以伦理干预为重要基础、方法和目标的。

对于心理咨询的非道德干预问题,赞成者说是要与思想政治工作划界。例如一位心理学权威认可的原则是“两者〔引注:指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对价值问题的处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要用一套统一的、既定的世界观(其中包括价值观)去塑造人的心灵。心理咨询虽然也有价值影响,但是,价值改造不是心理咨询的基本目的,心理咨询不规定、也不干预来访者的价值内容”(见《心理咨询与治疗》序言,安微人民出版社,2001年)。这是相当流行的看法,在适应的具体景况及范围的效用域中,确实适用又实用。心理咨询中确有较偏生理的方面,也有社会关系很简单的情景,也有对既有个性的某部分较易解决问题的情形,等等,但是这些并不是可以全面普遍推广的定论,尤其在社会与心理咨询都要求全面发展的时候。如果存在着基础理论-世界观、社会体制-社会关系的较大作用与影响时,心理学与伦理学的关系问题不容忽视。发展的要求应该是两者的结合。这似乎是个老问题的新发展,但这种结合解决的确是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一个热点、焦点,当然,也是个难点。即使问题被简单地转化为“心理咨询结合思想品德辅导”还是“思想品德辅导结合心理咨询”,努力去探索创新也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更为相关的问题是应该对个性与社会的关系重新定向,并发展新的咨询技术体系。另一个顺便的问题则是,某种预设必需取消,即认为既有的“思品政治工作”与“心理咨询”从内容到方法都已经是正确的,只是需要分开而已。瑞典讲演提出的问题正好是,这两者都需要与时俱进,并寻求新的分工合作。

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弗洛姆对价值中立就有不同的看法。他对当时心理分析的评价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越来越多不具有传统意义上的任何‘症状’都来了。他们患有大约一个世纪以前被法国人称为‘时代的疾病’;他们感到一种普遍的不幸,不满意自己的工作、缺少婚姻的幸福,用圣经上的一句话来说,即‘他们富有却缺少欢乐’。这种新型病人从精神分析的过程中得到的只是安慰,……他们通过和某人的谈话,或‘属于’某一群崇拜者,或掌握了一门‘哲学’而感到满足。治疗的目的通常是为了帮助病人更好地适应现存的状况,适应被人们所称的‘现实’;精神健康往往就是对现存状况的适应,换句话说,个人不幸的一种精神状态被还原成普遍的不幸。在这类精神分析学中,这种现实问题,即人的孤独和异化,人对生活缺少一种浓厚的兴趣是不需要被触及到的。

你若不提及当代工业社会中心理学的功能这个问题的的话,至少你就不可能谈论当代许多精神分析学家所具有的‘适应’这一目的。这是一个需要人们无冲突地适应一种复杂的、等级森严的组织体系的社会。这个社会产生了一种俯首贴耳的人,一种良心或信念的人,这最引以自豪的是成为机器上的一个零件。他不能有疑问,不能批判地思考,不能有任何激情和兴趣,因为这会妨碍这一组织机构的和谐功能。但是,人并不能变成一样东西,不能不提问题,因此,尽管保证了‘工作的安全’,提供了‘老年抚恤金’,对属于一个庞大的、‘众所周知’的组织感到满意,人们并不会就此安分守己,感到幸福的。这时,心理学家们起了作用。他通过试验,已经消除了更多的具有冒险和反叛精神的那种类型的人,并为那些至今仍不能与那种有组织的生活保持和谐的人减轻了痛苦,使他们能‘表达自己’,能有人听他们的谈话而感到满足,最后——也即最重要的,是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缺少这种适应性就会成为精神病,……心理学家们运用了从苏格拉底到弗洛依德的那些‘公正’的语言,成为工业社会中的牧师,并通过使个人成为一个完全被调整过的,顺从的人来帮助社会达到它的目的。 E·弗洛姆《超越幻相之锁链》)[v]

无论是伦理道德,还是对社会的适应与变革问题,都有一个适合性问题和判别标准问题。“不干预”的理由之一就是因为“公婆各说有理”,但这种理由是一种逃避,正好是心理咨询师的心理问题或认知问题(!)

斯多尔曼的解决办法之一是科学化与客观化,从社会-历史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与社会的伤害,从尽可能实证的检验出发来探讨问题,进行干预。由于信息进化的整合作用,长期振振有词的价值中立-“技术”中立、心理学中立,正开始受到现实的质疑;同时信息进化也为解决心理学-伦理学的结合提供着条件,关键是要去探索。

心理学作为信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也应参与到由信息进化规律决定的社会变革中来。因为弗洛姆在条件尚不如现在的时候已经清楚地表明了与自由软件运动相似的态度:“我相信自由、相信人成为人的权力、相信人肯定自己并与所有试图阻碍人成为一个人的那些人作斗争的权力。但是,自由不只是残酷压迫的废除,它不只意味着‘摆脱’,而意味着这样一种自由——获得‘独立’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自由,而不是充分占有或使用物与人的自由。”(同上书)

瑞典讲演中的咨询还运用了“无或最小伤害原理”,论证了道德的历史变迁性质。社会道德中,有些是人类优秀文化的承继性连续体,而有一些则只是“现行体系”或者说资本主义特殊“道德”的充满了畸扭矛盾的原则基础,即认为社会是自私个体的还原性堆积(更谈不上信息发展的关系和高级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认定人只是处于资源稀缺(但有意忽略人为稀缺)中的极端自私的存在物,并具体化为拜金主义和利润至上、经济人生,提倡消费主义、投机炒作和赌博运气;而少数人垄断多数人利益的社会现状,又与“自由、平等、博爱、民主与自治”理想发生着严重冲突。可以说,在此基础上,某些掩盖实质的“道德准则”的设定要么是虚假、要么是错觉、要么已经过时,有些曾经有过的历史进步作用正日益丧失,离开严刑峻法和“广告与传媒专制”,已无法发挥调节社会和谐的作用。自由软件的心理咨询在社会现实要求与道德意志的自由选择中,说明了或重提了在社会关系中以无伤害或伤害最小原则和最有效激励原则去符合人类利益(同时也符合个人利益)的行为与义务,包括良心、荣誉、幸福、正义、节操和英雄主义(例如,瑞典讲演中怒斥了看见大街上有人行凶而装没看见的行为,并说明不与私占信息行为斗争是同样的不道德)。

4. 实用新型-宏观心理咨询

        我们认为,自由软件运动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宏观心理咨询”,或者叫做“社会心理咨询”或“信息咨询”。这正是应信息社会要求而产生的心理咨询的新形式(社域运动)、新对象(高技术群体)、新目标(技术推动的社会与观念变革)与新内容(综合的宣讲-答疑、认知启发、论证分析、故事、举例、嗨客文化、工程与技术过程讲解、心理问题咨询与疏导)。

        瑞典讲演借鉴了流行的心理咨询的某些操作,包含了相当多的心理咨询要素,实质上则更在发展创新一种新型的心理咨询。这一信息高端的产物,自然地符合信息的引导与整合规律。这种一体化的创新过程是全面的,既有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的统合,又有运动的宣传-教育-心理咨询的结合。其中一个重点是心理学的社会化或社会学(在自由软件运动,还包括管理、人才、传媒、法律等等问题)的心理化,这同时也要求着社会心理学的创新,相关的,则是技术目标与社会目标的结合。

        瑞典讲演无论从宣传教育还是心理咨询,都有一个目标设定。这个目标就是推进自由软件运动以改进社会。从这个目标的要求和咨询的实际看,都进入了可以属于社会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咨询”——如果不能属于,那么要求的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创新。

作为社会心理学,就需要针对社会问题,并把个人的问题结合到其中。当代一般认为的“社会问题”有人口、生态、就业、犯罪等。但瑞典讲演则有更多更新的关注,这就是关涉到信息化的系列问题,如版权问题,信息与资源共享问题,嗨客问题,网络社会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必需进入学术包括心理学研究的视野,否则社会的严重失调,将不仅是解组问题(然而,自由软件对传统版权倒是良好的“解组”),而很可能是总危机问题(参见贾星客、李极光《论生态问题的信息哲学基础》,《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6期)。

在计算机网络时代,“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包括既有的和新型的如网络社域)”的重组与变迁,与心理咨询发生了直接关系;心理咨询则与社会实践、与社会实践中的信息进步与心理学信息性改造发生了关系;这种心理咨询也关涉到社会规范与文化体系的变迁与重建。当前大量的网络心理问题印证了斯多尔曼在上世纪80年代这篇讲演中说的问题和警告。

        瑞典讲演还是自由软件社域“对新成员的社会化”(从信息理论角度看,也可称作一种“社会格式化或预处理、预设置”),以构造需要协同的社会心理支撑。这就启发着我们的思考:在信息时代的社域中,新的技术手段(如传媒、网站发布与讨论、电子邮件、协同编程、电子咨询等)与心理咨询的实施关系。

        作为社会学的老问题,即社会的分层问题,通常不在现在的心理咨询的视野内。但是,“软件囤积者或霸占者、施加限制者与广大用户,出版商与公众,版权利益持有人(斯多尔曼在《对版权的歪曲》一文中指实际持有人——通常不一定是作品创造人)与广大读者,收买性激励程序设计师者与广大程序编制人员,现行体制中的裁判与竞赛者的关系以及他们是否公平竞争的行为”等等,说明这个“老问题”形式在翻新,甚至在激化,而且,必需进入心理咨询的范围。当前,有见识的学者也在指出社会层次、贫富差距、公正公平、决策机制对心理问题的巨大影响。

这种宏观的社会心理咨询,也必然要处理这样的对象:“反社会行为或越轨行为”。较流行的咨询作法是,凡违反常规就是需要纠正的,咨询目的是调整来访者或患者去适应“现行系统”(当然这个现行社会系统已经与现行市场系统、电脑系统、软件系统及信息系统打成了一片——正是自由软件正视了这一点。)

        现行社会系统通常指出了这样一些“反社会行为”:轻度违规的不当行为、反常或异常行为、自毁行为、不道德行为、反社会行为、犯罪行为。或者,按美国当代社会学家默顿的看法,分为:非法获利、保守者(宁可不达社会目标,也要死守教条,如某些官僚)、萎顿自残者、反叛者(试图建立新标准甚至新社会)。反社会行为有社会原因(含文化及社会心理原因),也有个体原因(如个性心理与生理),因而需要心理咨询。但自由软件的心理咨询既有对上述行为原理的认同,也有对它们的“违反”。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流行心理咨询如何判定需要矫正或鼓励的行为?如何看待“现行体制”?心理定势是如何形成的?规范可否变革,向什么方向变?斯多尔曼在其他文章还提出了其他一些重大问题:究竟是出版商还是广大用户代表社会利益?在信息时代与朋友分享软件是“盗版”吗?欲把自由软件定为刑事罪是什么性质的问题?而我们还可以再问:当代高技术市场经济(包括用户、使用、生产、开发、分发、激励、协作、竞争、新的冲突,等等)有哪些新趋势?科技的管理与发展如何进行?网络与社会化有什么关系?对这些问题不作全新的思考,心理咨询将无法在未来承担应有的社会功能。自由软件要求重新审视社会心理学的体系。必需重新研究社会伦理标准的递归变迁,研究舆论、法律、传媒的真实作用,研究所谓技术过程中的伤害行为,并把心理健康、个人幸福与社会利益真正统一起来。

从信息哲学的观点出发,可以看出信息技术正在引发社会的深刻变化,自由软件自身就是这种变化的一个象征,体现出了个人-主体与社会(主体关系、主客关系)与心理学的一体化统合趋势,心理与伦理与信息理论、信息技术甚至宗教等都密切关联。

如果囿于某些流行心理咨询的看法,可以说自由软件的宏观心理咨询是一种宣传,或是加入宣传因素的心理咨询,或是加入心理咨询因素的宣传。但其实质是表明了一种新型心理咨询的诞生(当然也远非成熟,但对它的忽视则将更是心理咨询发展的损失),这种心理咨询将会是(很可能已经是)重要而普遍的社会活动方式。

5. 心理科学及其应用创新的思路和要点

心理学必需创新,其科学可能性在于社会实践和文化-科技进步之中,而新信息理论和IT技术则提供着创新可行的条件。社会的、实践的、服务于符合客观规律的变革,是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发展方向和要求。可以说心理咨询学与心理咨询实践在目前跟不上飞速发展的社会现实需要,迫切需要在很多方面有所发展与创新,例如:

在高端技术领域内,该领域发生的全面影响;

网络虚拟社会。这个虚拟社会的内部和向现实社会的扩散与交互影响;

IT对心理咨询的影响。现有方式的不足,参与其中的认识不清;

一般基础理论,咨询学理论;

高技术尤其信息技术引发的理论研究、研究范围的扩展(如科技人才与一般人才,网络心理学与心理咨询)、技术手段运用和操作方法发展(如电子咨询,更实证的测定设计与研究等)

我们认为,心理科学需要考虑这样一些创新要点:

整合趋势(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美学、社会生活实践研究)

重提与再研究的重点:世界观、人生观、理性,生活情趣,综合素质

        自由软件的宏观心理咨询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研究导引,包含了许多重要问题的萌芽、方向和重要的初步原则。

心理学的对象是特殊而复杂的高级信息系统(人的精神)。心理咨询在此一系统控制中既要优化系统,也要优化自身——心理学自身是一个内在的受影响的子系统,而并非完全在外部“中立”。与时代共进,与社会共进,与科技共进,是对心理学的必然要求。

信息时代造就了特殊的领域,即社会信息高端;造就了特殊的人群,即创造性的高科技与高知识人才;产生了软件生产力与软件-网络社会;这就提出了新的心理研究问题。从瑞典讲演来看,心理咨询正与新的伦理标准与要求紧密相关。

心理与伦理具有天赋接口。流行的心理咨询也都是为着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的,有着咨询目标与目的,努力运用着尽量有效的方法与手段等,但是,心理咨询又必然是一种社会功能,要涉及人际关系、态度、激励、现实社会行为等,要与伦理学摆脱干系事实上不可能,越是在宏观重大的社会情形中,越不可能,因此真正的方向应该是研究其内容和方式的改善与优化以及如何分工合作。站在流行的理解角度简单点看,就是要求探索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严格地说,还有其他综合素质培养)的有机结合。在新的条件和新的角度下,提出这种结合,并不是心理咨询的倒退,而恰是其盎然生机。我们认为这种探索需要新的审视,比如,应该以信息哲学理论作指导,充分考虑社会的巨大变革的各种现象和要求,如社域,新生产方式,社会化与共享,教育与心理健康的人才,人的自由与自主发展,社会向自由王国的迈进,革除不合理的对公众利益的局限、束缚与牺牲,人的全面发展与解放,等等。

还有一些研究的要点,初一看似乎是说得太远,但自由软件运动提出或引发的这些问题又无不与社会心理和心理咨询有关,尤其对建设新型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心理咨询事业有关:

社会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生产技术-经济-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个人心理及社会文化在系统中的结构关系

   人的全面发展与解放的要求

劳动性质的彻底改变——自由软件运动说明着这一实质

   不单纯为谋生,而是生活的必需与快乐幸福之源

   摆脱了自发分工,充分发挥天赋、潜能与可能性

   社会成员的高素质高水平和普遍自觉

   自由自主的最佳存在方式,创造性实践是人的自我确证

   消灭了剥削与奴役,取消对人的控制和限制

对人的统治转向对信息、物质能量的运作与管理。市场作用与模式的发展改变(参考自由软件、开源软件、左版-GPL对IT市场的巨大改变和模式创新)。

   掌握运用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的高效生产,向文化社会或闲暇社会转进,信息产品广泛复制与物质产品的大量涌流

   新型协调的社会组织、社会生活与“天人”关系

   更加科学实证的善与幸福的生理与心理研究、个体研究。心理咨询对信息技术、生命科学、脑科学等成果的跟进。

        …………

还应注意,“瑞典讲演”这样的心理咨询与心理保健辅导实践,同时具有社会改造实践的更深刻意义。作为自由软件运动的宣传、教育的无缝配套行为的宏观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在信息高端的发展,这种结合具有广泛深刻的意义,将促进心理学、心理咨询的升级更新。在信息时代,社会实践活动必需发展心理咨询这一项工作或工程,这是“瑞典讲演”给出的一个重大启迪。

6.结语

罗杰斯提倡“建设性的积极人格”,弗洛姆倡导“生产性人格”并指出社会改造对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只有健全的社会的才有健全的人格”),这样一些积极的心理学理论,正被自由软件所承继且发展,并进入高科技人才培养的范围。

        人的本质特性是他的精神-实践,其本质、活动、直接外化(今天的成果之一叫软件)与目的是综合统一的,或者,是“递归”的——为了人、通过人、达到人。对自由软件心理咨询的分析证明了心理健康与技术发展的互动关系。社会技术发展,也应该为着并推动着人的心理健康。同时,自由软件运动的宏观心理咨询还揭示了更为深远的意义:“自由、自主、共享、协作、贡献”将从根本上保证健康的心理和铸造健全的人格,并通向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


参考资料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斯多尔曼:《瑞典演讲》、《GNU宣言》、《对版权的歪曲》等多文(均见贾星客、李极光主编《自由软件运动经典文献》,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英文原文请见网站www.gnu.org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

查尔斯·布伦纳:《精神分析入门》

弗洛姆:《弗洛姆文集》

默里·斯坦因:《日性良知与月性良知——论道德、合法性和正义感的心理基础》

萨特:《存在与虚无》

富永健一:《社会学原理》

杨博一等:《心理咨询》

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注释:

[i] 本文原稿为李极光在“自由软件与中国软件业发展研讨会”(“信息哲学与自由软件”国家课题组及云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主办,2002.4,昆明)上的书面发言稿,并作为该课题成果之一。至20035月有数次修改(其中一版本发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一征求意见稿发于“信息哲学”网站)。现文为作者对征求意见稿作了很大修改的最新修订稿之第二稿(200434月)。

[ii] 李极光,四川省科协技管会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会员,高级心理咨询师贾星客,云南师范大学教授,2000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信息哲学与自由软件”课题主持人。

[iii] 我们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正在研究成形的哲学创新。关于信息哲学的名称问题和构架,我们将在关于自由软件的专著(即出)中予以简明阐述。另请参见《论生态问题的信息哲学基础》(贾星客、李极光,《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6期)),《新信息观论纲》(贾星客、李极光、李和宽,《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2期),《物质结构与信息》(贾星客、李极光、刘汉杰,《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5期)。

[iv] 关于自由软件和自由软件运动,参见论文《论自由软件运动》(贾星客、李极光《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1期)、《论左版》(贾星客、李极光、陈路,《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1期)、《自由软件综论》(李极光、贾星客;及信息哲学网站其他相关文章,www.infosophy.net);译著《自由软件运动经典文献》(贾星客、李极光,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国家“信息哲学与自由软件”课题专著(云南大学出版社,即出)。

[v] 引自冯川等译《弗洛姆文集》